|
|
 |
刘兴豪:近代国人自办报刊第一次高潮成因 |
 |
时间:2011-07-15 10:06:05 来源:不详
|
|
|
有体会:“甲午一役,鄙人当时考求时局……曾上书请及时变法自强,而当时天下皆以为狂”,自此,他认识到“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梁启超亦愤然指陈:“四万万人中,其能识字者,殆不满五千万人也;此五千万人中,其能解文法执笔成文者,殆不满五百万人也;此五百万人中,其能读经史知中国古今之事故者,殆不满五千人也;此五千人中,其能知政学之本源,考人群之条理,而求所以富强吾国,进化吾种之道者,殆不满百数十人也”。所以他一再强调“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认为开民智的方法一是办学校、二是兴学[注: 兴学 拼音: 解释: 1.兴办学校。-xingxue]会、三是开报馆。而报纸一出,“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较之学校、学会,报刊的影响更加深远、广泛。梁氏将报刊作为战场,希望改变民众,去掉群盲“积千年旧脑之习惯”。严复也认为,要维新,要救国,就必须要“开民智”,“开民智”的方法就是要办报。通过办报,可以“通上下之情”,启发民智,实行民主,从而富强国家。维新派激进分子谭嗣同[注: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为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其代表作《仁学》,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更说报纸“可谓古今,可审中外,可瞻风俗,可察物理,可谙事变,可稽敌情,可新学述,可强智慧。”由此观之,办报是去塞求通最可行而有效的办法。正是基于“国民之智何以智?国民之愚何以愚?无他,有报馆则民智,无报馆则民愚”的认识,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在开展政治活动时,把创办报纸放在首位。创办报纸以启迪民智,抑扬舆论,成为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