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溽暑话扇:扇乃“户”中之“羽”

时间:2011-08-02 22:40:21  来源:不详

  编者按:“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这是老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然而,随着电扇、空调的普及,炎炎夏日中人们手摇蒲扇纳凉的情景已经很难看到了,但源远流长、瑰丽多彩的中国扇文化,却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人们记忆中绚丽无比的一道风景。

  进入伏天,京城便显出高温天的威力,于是,久违的扇子,也该到了派用场的时刻。然而也怪,无论在马路上行走,还是在商场里购物,都少有人持扇。早些年,女士们爱用的檀香扇,男士们常用的纸折扇,现在,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那天在早市上,看到推车卖蒲扇的小贩,生意果然冷落,刚打开捆,散放着的几十把崭新蒲扇,吆喝半天,竟无一人问津。他看我老站在那儿相看,试探地问,您老不来一把?我摇头。他倒也不沮丧,笑了笑说:知道您不会买。我反问他一句,你怎么知道我就不会买?他说,这四转圈都是楼房,住楼房的人家用不着这物件。然后,他自我解嘲地宽慰道:现如今,剩下的胡同有多少?没拆的四合院有多少?还在院子里生活的人家有多少?胡同没了,院子没了,乘凉的地方也没了,谁还用得着蒲扇?

  蒲扇,价廉物美,看上去粗拙,用起来顺手,得天然之趣,无污染之嫌。无论在胡同口纳凉,还是在院子里消夏,蒲扇是少不了的助兴之物。它不但带来一丝习习的凉意,更可以驱赶扰人不已的蚊蝇。

  唐人杜牧[注: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诗云:“轻罗小扇扑流萤”,说明蒲扇早就是一物多用的好东西。过去那些年里,晚饭过后,暑气未消,屋里待不住,遂到院子里纳凉。左邻右舍,不请自来,搬着小桌,拿着板凳,端着凉茶,挥着蒲扇,或说三道四,或家长里短,或开怀大笑,或牢骚扯淡。山南海北,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地神侃一通,马路新闻,小道消息,真真假假地白话一顿,那一份惬意快活,那一份心旷神怡,那一份自由自在,那一份无拘无束,只有住过聚居式的四合院者,才有深刻体会。后来,我终于懂得,为什么好清谈玄论的魏晋名士,手里总少不了一柄麈尾,大概手中有个可以挥洒的物件,足以使谈吐自然涌动,灵感油然跃升,因此之故,蒲扇才会成为乘凉人不可或缺之物。

  我住过四合院,大门虽设而常不关,也住过筒子楼,邻居不请而径直来,那种非亲非故却如同一家人的亲近感、熟稔感,是住在楼房里的居民,很难拥有的。彼此[注: 介绍 彼此 :bǐ cǐ 意义 ①那个和这个;双方:不分~ㄧ~互助。②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常叠用做答话):‘您辛苦啦!’‘~~!’。]隔膜的高楼住户,顶多在电梯里偶然相遇,不过点头之交罢了,哪能理解四合院里朝夕相处、碰头见面的融洽关系呢?蒲扇虽不起眼,却具有平民感情,市井色彩,大众情结。现在,住进楼房的居民,头顶有空调,身旁有电扇,不是坐在电视机前傻看,就是捧着笔记本上网,要不就是手机不离耳朵的聒聒不休,还用得着蒲扇吗?小贩很幽默,指给我看,这路上来来往往的年轻人,谁不拿着一个手机,哪腾得出手拿扇子?想想,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旧的成为过去,新的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