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月之朔望
最新热门    
 
熊月之谈清末新政与危机的纠结

时间:2011-10-2 10:13:41  来源:不详
清末新政内容相当广泛,实施的效果与影响差异很大。就新政与危机的关系而言,是多重危机激发了新政,没有先前的危机就没有后来的新政。就新政具体内容而言,新政与危机存在三种对应关系:
 

  一是部分新政有利无弊,新政实施有利于危机的缓解,诸如裁汰撤并一些行政机构,司法改革,社会风俗改良。清政府将先前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对外关系。设立商部,班列外务部之后、其他各部之前,后来将工部并入,改称农工商部[注: 概述 官署名。 相关介绍 清末新设中央机构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商部、工部等合并而成。掌全国农工商政并森林、水产、河防、水利、商标、专利诸事。],这有利于协调、管理实业,适应近代企业的发展。裁撤河东河道总督[注: 河道总督 正文  清代主管黄河、运河或海河水系的河工行政首脑。他负责堤防修守、河道整治等所有河工的营建、维修、养护等以及有关的行政组织管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海河、黄河等各大流域机构的负责人。],将其所管业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裁撤詹事府和通政使司;裁撤粤海关监督、淮安关监督,粤海关事务归两广总督管理,将云南、湖北与广东的总督与巡抚机构裁并,这些都是完全必要的,精简机构,有利于行政运作,也减少了冗员。


  二是部分新政利弊参半,新政实施的同时引发了新的危机,如编练新军、教育改革。对于清政府来说,编练新军是完全必要的,编练的方式也是恰当的。但是,在编练过程中,引出了两大问题。一是巨额军费的增加,到头来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或系增加烟酒税所得,或系增加田赋所得,这就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对政府的怨恨。二是担负新军编练之责的袁世凯通过各种手段,在军队中培植亲信,灌输对其个人的忠诚,将新军变成他的亲军,变成其私人军队,尾大不掉。这引起慈禧太后[注: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1]。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的疑忌,导致慈禧与其后的载沣等人百计削弱、打击袁世凯,到头来加大了袁世凯对皇室的离心力,最终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完全正确。但是,第一,学生在学堂里学的是新知识,接受的是新思想,特别是那批留学生,经东洋、西洋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法治的空气熏陶,回过头来,就觉得清政府专制、腐败,左右不顺眼,以至于相当多人走到了清政府的反面。难怪恽毓鼎在清廷覆灭后说:清末新政举中国二千年之旧制,列圣一百年之成法,痛与铲除,酿成土崩瓦解、众叛亲离之局面,罪魁祸首就是张之洞、张百熙,因为他们力主学生留学东洋。第二,办学堂需要经费,聘教员需要经费,学校管理需要经费,购买书籍需要经费。先前的私塾,在办学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尚可维持,换了学校,则不行。这就引起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 


  三是部分新政的效果,利弊悬疑。主要是官制改革与预备立宪,取决于实施的时机与策略,实施得当则有利于缓解或化解危机,不当则刺激或加重危机。慈禧与载沣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至少有四个环节很不妥当,一是通过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