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揭秘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辛亥百年小说泛滥 学者…
著名学者、南开大学中文…
李文:学者与学问的“不…
学者称“一切向钱看”致…
学者称“一切向钱看”致…
学者称“一切向钱看”致…
学者谈大国崛起的文化准…
国学学科的使命是什么?…
中山大学陈寅恪学术讲座…
最新热门    
 
学者揭秘《凤凰台》:李白的浮云隐藏三重神马?

时间:2011-10-25 12:08:24  来源:不详
中新网10月24日电 最近,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汪宏华撰文新解《登金陵凤凰台》,他认为李白虽套用了崔颢《黄鹤楼》的韵脚,但结构更复杂,隐喻更深刻,揭示了华夏民族从傲视天下之凤头、衣冠、江山到国都渐次沦陷的趋势。 


    汪宏华认为,李白诗文中的“总为浮云能蔽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李亨对李隆基的擅篡,二是佞臣对君王的欺诳,三是胡人对华夏的侵扰。汪宏华还认为从诗意可推该诗的写作时间应是李白夜郎遇赦(759年)之后,而非更早的天宝年。


    原文如下:


  人们常说李白恃才傲物、无畏无惧,其实不然,他也有自愧弗如的时候,游黄鹤楼时就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也有追星模仿的时候,曾在南京套用《黄鹤楼》的韵脚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他还有避讳保身的时候,在《登金陵凤凰台》中运用了十分艰深晦涩的政治隐喻,至今难以理解。李白终究向我们展示了超乎崔颢之上的诗仙的实力。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站在金陵城高处凤凰台上的李白究竟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呢?显然不是美景不是豪情,而是一种四面楚歌的渐次沦陷的趋势。先是曾经傲视天下的头颅——凤凰飞走、失落,徒剩空空的凤凰台和兀自流淌的长江;后是作为繁盛、富贵象征的花草、衣冠作古,变成了一片幽径与荒冢;接着是象征华夏大好河山的三山、二水被半落、中分,丧失在了外族人的手里——青天外;最后作为帝都的长安都被遮蔽了,望不见了,整个国家即将完全覆灭。如此恐怖的情状,怎不教人愁肠百结。


  为何说李白是担心中华民族而不仅仅是大唐王朝的消亡?因为他尚且怀念吴国和晋代,可吴国为“三国”之一,西晋出现过“八王之乱[注: 八王之乱是中国在西晋时期,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东晋出现过“十六国”,说明相对六朝期间的民族内部矛盾,李白更反对少数民族[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的侵略,更担忧华夏民族的亡国灭种。


  如此,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也就可以确定了,此前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天宝三年(744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后,游历金陵时所作;一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很显然,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心中只存私怨,安史之乱[注: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755-762年)尚未爆发,不会无故发亡国悲音,该诗必定写作于夜郎遇赦(759年)之后,与《早发白帝城》属同一个系列。此时安史之乱正处在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