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赵守俨 二十四史整理工…
“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的…
最新热门    
 
赵守俨:“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灵魂人物

时间:2011-12-23 13:21:32  来源:不详
中的困难和复杂情况。即使简单从事和匆忙赶制,前四史也是迟至1962年5月才全部出版,而后面各史的情况还要更困难复杂一些。古籍规划小组要求新整理的“二十四史”要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超越前人的最好的本子。守俨先生认为:“这只有在校勘上提出更高要求,标点和分段规定出更精细的办法才能达到。各史形形色色的错误如果不能校正,标点也无法准确。”经过深入调查和全面研究,决定对后面各史提高要求,除选好底本做好版本对校外,还要比较系统地进行“本校”(本书内部各部分间的互校)和“他校”(与密切相关的史籍、类书等比勘),并强调要充分汲取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具体拟订了一个广泛适用的详细的标点和分段体例。


  鉴于分散在外地院校点校的各史常常被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打断,时间没有保证,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都会发生问题,守俨先生郑重建议将参与点校的专家学者借调到中华书局集中工作。此事经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与古籍规划小组组长齐燕铭商量,报告到中宣部,得到主持中宣部日常工作的周扬大力支持。1963年秋冬,唐长孺、王仲荦、卢振华、郑天挺等一批全国一流的专家先后到京,齐集北京西郊翠微路2号中华书局大院专心校史。在京的各位专家也经常到书局来碰头会商。守俨先生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从组织人选、联系借调,专家饮食起居的安排,图书资料的供给和借阅,到起草制订校勘标点凡例,研究版本,审阅样稿,商榷疑难,直到版面格式的设计安排,他都亲自参与,苦思焦虑,辛勤谋划。那是他工作负担最重的日子,也是他最兴奋最开心的日子。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工作才不得不中途停止下来。1969年秋天到湖北咸宁向阳湖畔,他在风雨泥泞的道路上五步一滑十步一跌地奋力耕耘了一段时间。


  1971年春天,他被点名首批调回北京,着手筹备恢复“二十四史”点校工作。有了出版会议的文件,有了周恩来[注: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总理的部署和毛泽东主席的批示,点校工作得以顺利展开。除了《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注: 《新唐书》-《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旧唐书》、《宋史》移转上海负责外,其余各史再加上《清史稿》仍由中华书局负责,守俨先生又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辛勤操劳。尽管当时文件的精神是避免烦琐,加快进度,守俨先生本着职业操守和学术规范,在他力所能及的业务范围里坚持了保证质量的一些必要做法。到1978年,经过各方面的通力协作,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终于全部出齐。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新中国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是代表新时代古籍整理工作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是学术研究[注: 孙武兵法初探序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克劳塞维茨曾指出;战争不是神物,战争是发展的科学,余窃以为以兵圣孙武为代表的中国兵学思想文化无疑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典范;同时又]的基础骨干项目,这一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推动和支持了文学、历史、哲学、文物考古等各个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从1958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