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赵守俨:“二十四史”整理工作灵魂人物 |
|
时间:2011-12-23 13:21:32 来源:不详
|
|
|
至1978年,历时二十年,守俨先生始终负责并实际主持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科学标准。中华书局后来拟订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新编诸子集成”、“中国佛教典籍选刊”、“理学丛书”等诸多项目的点校凡例,全都是在借鉴参考“二十四史”点校凡例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后来由守俨先生领衔,由程毅中、张忱石、许逸民等位参与一起制订的《古籍校点释例》,成了全国各个古籍出版社学习借鉴的样本。二十年间,还在老中青三结合的业务实践中,培养锻炼出了一批中青年古籍整理骨干,各个断代史的专家都有。
守俨先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在运动不断、“左倾”日甚的社会环境里,“家庭出身不好”是他一个无法摆脱的历史包袱。为了免遭整肃的噩运,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人行事,努力适应新社会的革命秩序。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对西方文化也有一定了解,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理想。他怀着强烈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感,自觉自愿地全身心投入到编辑活动中。这些特质综合在一起,在政治上他是夹着尾巴做人,谨言慎行,沉稳内敛;在工作上他是忠心敬业,恪尽职守。
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业务专长,本可以在唐史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他点校的《登科记考》、《朝野佥载》和他所发表的《唐代婚姻礼俗考略》等论文足以说明他的知识积累和学术造诣,但是,只要是出版社的任务一下达,只要“二十四史”的工程一上马,他立即心无旁骛地全力以赴。他儒雅淡定,精力不为名利所牵。无论做了多少工作,他从不自夸,从不张扬。他对老年专家的尊敬和热情,对青年才俊的关怀和培养,都源自内心的知识分子情怀,源自深切的同情和了解。他的行事低调、谦和平易是众所周知的。
他主持“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二十年,确实是风风雨雨的二十年。他初参加这项工程的时候,只是一个比较熟悉业务的平头百姓、普通编辑,以至十年动乱中有人要他交代这项工作的来源,他只是“隐约地听说此事颇有来头”;在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他顶多也只是一个“副组长”,甚至在1976年,中华商务临时党委还把他的副组长也撤掉了,直到打倒“四人帮”以后才予以恢复。他什么头衔都可以不要,只要开展工作的权利。可是,他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巨大的,他是中华书局核心业务的灵魂人物,他的品德和学养令群众真心佩服。改革开放以后,他也只是个副总编辑,因为他不是共产党员。尽管如此,他还是任劳任怨地配合一把手抓好全面工作,包括几次草拟制订全面的古籍整理规划。他真是一个公而忘私的优秀编辑、一个以身作则凭德业服人的好领导,1988年和1993年,他连续当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可说是深孚众望,实至名归。
1979年9月,当引进出版海外华人学者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注: 《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在1976年夏著成的一部经典历史著作。该书不仅打破了学术与通俗的分界,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价值。]》遭到一些障碍的时候,是刚刚担任副总编辑不久的守俨先生明朗表态:“同意接受出版。”他明确指示编辑的文字润饰只“限于非改不可的地方,不必改变原来的写法和风格”。他在此事中表现出来的胆识与见解是令人敬佩的。对比之下,畏缩或逃避的态度未免有些卑微委琐。
1986年5月由守俨先生倡议和主编的《书品》出版了,它为古籍整理图书和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