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杨伯峻:古籍整理开新篇

时间:2012-2-2 16:29:11  来源:不详
    古书的注释,应规定一个明确的范围。杨先生根据自己的摸索和体会,将注释的内容重点大致定为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注: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这一规定是切实可行的。当然,依照具体古书的特点,又有所侧重。例如《春秋左传》,杨先生认为其中所载礼制最难,便比照《周礼》、《仪礼》、《礼记》的有关记载,结合《国语》和其他传世典籍[注: 泛指古今图书。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秘书,謁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出土文献的相关资料,从中探求春秋礼制,加强了这方面注释的份量。对注释中的难点、重点,尽可能在深入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去粗取精、融会贯通的工作。他在《论语译注》《例言》第六条指出:“本书虽然不纠缠于考证,但一切结论都是从细致深入的考证中提炼出来的。其中绝大多数为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也间有著者个人千虑之一得。结论很简单,得来却不容易。为便于读者查究,有时注明出处,有时略举参考书籍,有时也稍加论证。”

 

    古籍的今译,杨先生早已注意到它与注释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他把译文的作用称为“桥梁作用”、“手段作用”。在具体今译过程中,借鉴严复翻译西方作品时所提出“信、达、雅”的标准,力求译文的准确、流畅、通俗。在中华文化全面走向世界的今天,经典古籍的今译已经成为最基础的一个环节,而杨先生的实践及其成果,也就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在整理《论语》、《孟子》、《左传》中,杨先生编出了《论语词典》、《孟子词典》、《春秋左传词典》。关于编写的缘起,他在《论语译注》《例言》第十四条说道:“著者在撰述‘译注’之先,曾经对《论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作过研究,编著有‘论语词典’一稿。其意在尽可能地弄清《论语》本文每字每词的涵义,译注才有把握。‘得鱼忘筌’,译注完稿,‘词典’便被放弃。最近吕叔湘先生向我建议,可以仿效苏联《普希金词典》的体例,标注每词每义的出现次数,另行出版。我接受了这一建议,把‘词典’未定稿加以整理。但以为另行出版,不如附于‘译注’之后,以收相辅相成的效用。详于‘注释’者,‘词典’仅略言之;‘注释’未备者,‘词典’便补充之,对读者或者有些好处。”专书词典的编写,不仅有利于提高古书整理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