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骥才
城市晚报讯 从前不久的被“保护性拆除”的梁林故居,到最近网络公布康有为[注: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故居七树堂的近照变成一座“废墟”的照片……引发不少文化界人士追问:对于历史建筑[注: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我们该做点什么?文物的保护由此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昨日,全国政[注: 国政 拼音: 解释: 1.国家的政事。 2.古代官名。即正卿。-guozheng]协委员冯骥才就当前的文物保护的争议事件,谈及文物保护话题时认为,破坏文物处罚太轻。
对于梁林故居,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参与分组讨论时直言:“认定‘维修性拆除’很荒唐,文物保护里就没有这个概念。历史建筑不得已要落架维修,必须每一个细部都标上编号,而且还得是木结构,砖结构不行。这‘维修性拆除’,纯粹是编造出来的。”在冯骥才看来,梁林故居的“废墟”应该作为遗址保护起来,“就用这个‘废墟’,唤起公众的惋惜,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