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遗音沧海如能会 便是千秋共此时——浅议中华吟诵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时间:2012-4-27 12:59:59  来源:不详
    吟诵,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生命活态,它能深化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甚至有学者提出“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在吟诵中,诗词文赋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随作品一起流传的。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因此,对吟诵传统的关注和传播,必将深化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与研究。

 

    吟诵,是古体诗词写作的入门途径。古人创作时,一边进行艺术构思,一边吟哦推敲作品的音节。诗人是伴随着吟咏来作诗的,如“山宜冲雪上,诗好带风吟”(姚合《武功县中》)、“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注: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无题》);诗人也伴随着吟咏来改诗,如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公元712年2月12日(唐客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日)生于巩县。]《解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曾国藩[注: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提出 “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今人[注: 今人 拼音: 解释: 现代的人;当代的人。-jinren]写作文言文的虽已不多,但写作旧体诗词的尚大有人在,学会吟诵,无疑将有利于诗词爱好者写作水平的提高。

 

    吟诵,可以提升各级学校语文教学的水平。黎锦熙先生曾指出:“诵读不讲,欣赏和写作都受影响。”叶圣陶[注: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先生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