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做表扬家还是做批评家 人文学者如何介入社会文化批评

时间:2012-5-25 13:50:20  来源:不详

    肖鹰认为,谈到公共事务,应该是多层面参与的,当然不应该把学者排斥在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之外。然而,在学者跨越自己的领域进行积极的社会关注和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评论工作对提升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有建设意义的同时,也要警惕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专业背景泛社会化的问题。“知识分子在社会表达的时候,首先应该运用他的专业知识,进行理性有效的表达。知识分子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自觉,对自己局限性的自我警惕,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可以发表意见,否则,会导致专家自毁声誉,所谓‘专家的垮台’。”

 

    古往今来,大家都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理性和良知的载体,因为他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有更好的教育背景。90年代以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很多人都回归学院当中,以学术为己任。“当然这样一种选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一名学者,当社会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那样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比较纯粹的学问的态度?”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勇认为,除了保持对学术本身的关注,学者还应该面向社会发言。因为学者自身知识的积累,接受信息的渠道,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可能更理性,传递出去的声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构成影响。“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媒体如此发达,大家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反而更需要一种具有理性深度的声音。”

 

    同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强调,观点的影响力应该在公共交流与选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而不是因为发言者是权威,或具有什么头衔。“希望我的观点进入意见‘市场’——意见本身也会形成相互作用的‘市场’,如果这个意见被大多数人接受,自然而然会产生舆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话题的探讨上,有些学者的发言背后是有权力和资本的影子的,导致公众对一些学者的发言产生了怀疑。所以,陶东风强调,在一些与公众利益切身相关的公共问题上,“专家的意见不应该不经[注: 不经 拼音: 解释: 1.不合常法。 2.谓不见于经典,没有根据。 3.谓近乎荒诞,不合常理。 4.不禁;禁受不起。-bujing]过公众讨论就被政府直接采纳。不能在公众缺席的情况下,由政府和专家直接作出公共决策,必须有其他各界人士的参加”。陶东风认为,文化批评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的公共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