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常用词典》最近在台北和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在2009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学者达成“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共识。翌年,大陆和台湾分别成立的编辑部,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精神,积极推动、密切配合,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编成了这部200多万字的大书。
汉语汉字全球使用广泛
世界1/4的人使用同样的语言——汉语,沿用4000年前传下来的文字——汉字,这是当今世界语文生活中的奇迹。如果把“文缘”加以分解,处在文学、文艺、文明、文化(包括习俗)之间的核心地位的,就是“语言文字”。世界华人的民族认同感首先就来自强有力的中华语文。语文是意识的外形,文学的第一要素,文明演进的动力,各种文化的载体。有了共同的语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就会有许多共同的观念、情趣和相近的行为习惯。
然而两岸之间毕竟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过百年隔绝,语言尤其是词汇,总是随着社会生活而不断变化,两岸人民交往深入了,词汇上的差异就会逐步显示出来。如果说,“旅游—观光、方便面—速食面、知识产权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