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评:文化干部贿赂诺奖评…
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
南怀瑾:超越文化局限的…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我…
文慧:为世界和平发展寻…
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
高密计划投6.7亿弘扬红…
高密计划投6.7亿弘扬红…
高密计划投6.7亿弘扬红…
最新热门    
 
评:文化干部行贿诺奖评委是中国文学界奇耻大辱

时间:2012-10-23 12:29:59  来源:不详
诺贝尔[注: 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上海举办讲座时透露,由于中国许多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长期渴望,甚至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有位山东的文化干部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古书,还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我都退回去了。后来发现,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马悦然本来想用上述细节说明某种令人尴尬的现实,却无意中证明了莫言获奖的必然性———在某些“文化干部”热衷于跑送应酬之际,莫言对于乡土原生态写作的坚守,以及其甘守寂寞、追求纯粹的风格,恰恰帮助和成全了他自己。他的获奖,乃中国文学界之荣;而某些文化干部行贿诺奖评委“求推荐”,实乃中国官场及文学界的大耻辱。

然而细想之下,某些“官僚作家”的做法并未出离其固有逻辑。现实中并不鲜见这样的人,一些具有官员身份的人,已习惯了以权力为自己换取种种稀缺资源,诸如混文凭、买学位、揽课题、出专著、获大奖;更有甚者,写书有人捉刀,评奖靠钱撑腰,官员博士、博士官员,官员作家、作家官员不乏其人……在一个有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权力文化与社会生态中,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什么现象都有可能出现。

自称很阔的“文化干部”越来越多,甘守清贫的叙事写作几近稀缺,浮躁之气、铜臭之味和腐败之风滋生蔓延,这在当下中国作家队伍中或许只是个别现象,但却是一大悲哀。文学变得不纯净,“歌德体”泛滥而文学批判接近灭绝,使得鲁迅、老舍、巴金、冰心、沈从文们所缔造的新时期文学花事凋零。好在还有莫言等人的坚守,依然不变地坚持“站在人的立场写作”,终于在一种酣畅淋漓的状态中进入一种境界———正如莫言在一首打油诗中所写:“不摹古碑不临帖,左右开弓涂且抹。随心所欲真快哉,逍遥法外我是爷。”

如果说莫言以其特有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创造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那么,他所抨击的丑陋现象,则更为生动地在现实中上演了。某些又跑又送,大搞权钱腐败、内幕交易“求推荐”“求评奖”的官场文坛两栖动物,正在演绎着另一种魔幻现实。在国外同行和诺奖评委眼里,其人其行尽管十分荒诞,但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异想天开地以行贿的方法向诺奖评委“求推荐”,创造了国际笑话的那个官员到底是谁并不重要。一个真正需要高度警惕和加倍重视的严峻现实是,此类潜规则,在莫言和我们共同生活的时代,怕已相当普遍和触目惊心了!

(张培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