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试析电视游戏节目的文化…
最新热门    
 
青戏节邀请“他山之戏”能给中国观众带来什么?

时间:2012-10-25 15:59:46  来源:不详
阿维尼翁戏剧节,分别是孟京辉导演的《三个橘子的爱情》 ,黄盈导演的《黄粱一梦》 ,邵泽辉导演的《如果,世界瞎了》 ,丰江舟、张琳导演的《假象》 ,辛欣导演的《生于七月》和王翀导演的《哈姆雷特机器》 。在为期一个月的戏剧节上,引起了欧洲戏剧界和普通观众的瞩目,很多作品都大获好评。2012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作品,更是受到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的爱丁堡戏剧节、德国的柏林艺术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戏剧节和东京、台北两个城市艺术机构的邀请,进行了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的文化交流演出,赵淼、李建军、赵梁、范伊立等优秀青年编导也走上了国际舞台。
  在“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 ,这样的交流方式,能够让我们和国际著名的戏剧节、优秀的国际级剧团进行深入的沟通,这无论对于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还是对于我们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国戏剧,尤其是青年戏剧人都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懂还是不懂,这是一个问题?
  近几年的国际戏剧交流活动,让我们在成长和收获的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中外戏剧文化的差异和我们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和某些戏剧创作者来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引进的外国剧目,包括扶持的国内一些青年编导的实验作品,都属于比较另类甚至是“看不懂”的作品。我们经常会在演出结束后的交流座谈上,听到各种关于“看不懂”的问题,忽然间,懂还是不懂,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已经习惯看以情节铺陈和人物塑造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戏剧作品,在以“现实主义”为美学标准的中国戏剧界,对于实验性相对强烈的作品,无论是观众还是创作者,接受起来都没那么容易。而我们的评判标准,也是用简单的“看得懂”和“看不懂”来衡量,这也和我们的艺术教育长期缺位有着莫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小学语文的“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的方式来解读文学艺术作品,错过了更多享受艺术的方式。用“懂还是不懂”和“你想表达什么”来与艺术作品交流,其实是放弃了每个观众自身的主动思考的愉悦。而在剧场中,主动思考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被动接受的娱乐。
  记得台湾著名的现代舞编导、“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曾经说过:“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感动,最重要。 ”我在这里改动林怀民老师的两个字:“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思考,最重要。 ”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邀请来的“他山之戏”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获,很多思考。
  (本文作者系第五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节目总监)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