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朱幼棣《怅望山河》出版 谈中国江河灾变

时间:2012-12-29 16:18:31  来源:不详

朱幼棣 1950年生于浙江黄岩,做过矿山技术员,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等职。代表作有《后望书》《大国医改》等,新作《怅望山河》日前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晚明时期袁中道[注: 袁中道袁中道(1575—1630) 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袁宗道二弟、袁宏道的弟弟。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在《游居柿录》中对圆明园一带的景色有过这样的描写:“西直门北十余里,地名海淀,李戚婉园在焉。亭台楼阁,直入云霄,奇花异草,怪石美箭俱备。引玉泉流水入清渠,可数里,泛大楼船其中,宛似江南。”写下这些文字时,袁中道不会想到400年过去后,不是能不能在海淀泛大楼船的问题,而是整个华北平原已经从曾经的丰富水资源变成了今日严重水危机的地带,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让北京这座城市形成了以红庙为中心的地下水漏。是什么造成了今日的局面?水危机、河水断流、一个又一个的调水工程背后到底是何种原因?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后望之后又怅望,朱幼棣自2008年动笔的《怅望山河》一书,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

谈创作缘由

“我写作时心情相当沉重”

新京报:你说过《怅望山河》是《后望书》的延续?

朱幼棣:从作品的内容上来说有延续性,写《后望书》时有一些问题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就没有涉及,留到了《怅望山河》。wWw.lSqn.cn《后望书》只写到黄河,这次补上海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展现了河流和文明的关系。我们的文明是江河孕育的,祖先是沿着河流走来的。永定河上游的泥河湾有一百多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泥河湾的浮雕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在写《怅望山河》那些日子里,我常常觉得自己似乎在写江河史。

新京报:你的初衷并没有打算写成江河史?

朱幼棣:最初的动因想把江河的现状告诉大家。现在孩子以为河流就是干涸的河床;桥就是建在马路上的;村子里原本就没有小河。实际上生态的巨变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也就是半个世纪。两代人的时间,我们国家大地上许多河流湖泊干涸了,消失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灾变,是几千年来所没有的。海河水系魏晋南北朝已基本定型,海河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河流,是华北的母亲河,近50年突然就干涸断流了。我想把这一代人的经历,把历史的记忆告诉下一代。

新京报:所以就演变成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