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冯雪梅:教育的“刀刃”…
湖南桂阳首次发现“刀形…
最新热门    
 
“刀下救平遥”专家:修古建筑先要修人心(图)

时间:2013-09-01 22:52:26  来源:不详
热闹了,一位年纪最大的老师傅还唱起了山西小调。
  因为不了解,才会有误解。听着这些年轻人兴高采烈地谈古建筑,看到他们实实在在流下的汗水,师傅们的态度转变了。他们带着志愿者,一块块地调整已经砌好的砖,还手把手地传授他们砌墙的手势和诀窍。
  一垛整齐的古墙重新竖起来了,志愿者们抢着和那垛墙合影,和师傅们合影。
  从那时起,朱丽文心里也有了方向,以后一定要从事[注: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congshi]与古建修复相关的事业。
    淌过汗之后,对古建筑的感情会不一样
  无论什么样的因由,只要能让年轻人关注古建筑,阮仪三都是高兴的。
  这天中午,刚坐了一上午车赶到平遥梁村修复点的阮仪三,简单扒拉了几口饭,一会儿都没耽搁,就直奔梁村去查看将要修缮的大戏台。
  去年没干完的活,今年还要接着干。
  来向阮仪三汇报工作的平遥工作营营长是阮仪三的孙子阮一家,他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读大四。
  虽然面对的是自己的爷爷,阮一家还是规规矩矩地汇报,讲得很全很细。他说他已经提前踩过点了,今年的工作主要是搭建戏台外山门的屋顶。
  当爷爷的,也省去祖孙俩的家常话,抓紧时间叮嘱“下属”搭建的关键——“这个偏远乡村的戏台,小小山门顶上也有着精美的斗拱结构,就是这种精巧的结构,使得古建筑在地震中震而不倒。你们要格外注意这点。”
  小本子上,阮一家记得飞快。
  这一老一少,是祖孙,也是师徒。在孙子很小的时候,阮仪三就带着他去乡野间搞调研。等阮一家长大些,阮仪三去参加一些古城古镇的研讨会也会带上孙子,让他旁听。专家们讲古城古镇怎么修复,怎么保护,都很学术,可小娃娃居然也听得进,坐得住。
  为了在国内建工作营,2010年,阮仪三让阮一家去参加法国的工作营,作“卧底”,积攒些经验。
  出发前,阮一家收到了法方寄来的需带物品清单,其中包括能抵御摄氏2度低温的睡袋,能很好地保护脚的硬底鞋。另外,每个组员被分配携带一件厨房用具,阮一家被要求带上一把菜铲。阮一家的妈妈对老爷子这个安排有点“敢怒不敢言”,这是要把自己的宝贝儿子弄去干嘛呀?
  两周后,阮一家回来了,手上不是新磨破的泡,就是已长成的茧。那一次,他参与修缮的是巴黎郊外的一座古堡,古堡已经修了30年,都是民间志愿者修缮的。因为不能用机器切割石头,阮一家就和大家一起,用凿子加工石头,所以两只手才会伤痕累累。
  “淌过汗之后,对古建筑的感情会不一样。”至于什么不一样的感情,阮一家说,“说不出,但就是有。”
  没选好山水,没选大都市,他只想去看看爷爷当年救下的古城
  阮仪三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继承了自己事业的孙子。
  高考填志愿时,想都没多想,阮一家就报了爷爷的专业。考上大学后,作为奖励,阮仪三叫他定个旅游目的地。没选好山水,没选大都市,阮一家选择了平遥。他说,想去看看爷爷当年救下的古城。
  更多人知道和尊敬阮仪三,就是始于他“刀下救平遥”的那段传奇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平遥和国内其他二三线城市一样,大兴土木。阮仪三赶到时,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保存完整的城墙被生生地扒开一道口子,一条大马路开了进去。为了开这条长180米的路,就有130多幢明清建筑被夷为平地。
  “要开就从我身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