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评论:翻炒老作家成出版…
评论:艺术创作的边界并…
评论:演艺界承诺书能否…
评论:弹幕会把电影“玩…
评论:对宁财神需要听其…
评论:郭美美是谁的真相…
评论:“燕京学堂”争议…
评论:俗文化应该收到足…
评论:全民族抗战77周年…
评论:如何让非遗“活在…
最新热门    
 
评论:一味鄙薄年轻人的专家比“脑残粉”更有害

时间:2014-08-31 18:16:17  来源:不详
在今天,“粉丝营销”使一些电影大热,“粉丝”的种种话语、行为也使一些新闻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可以说,“粉丝文化”已经渗透在了各种文化活动中,而在这种情境下,大众舆论对于“粉丝”似乎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 
  那么,究竟为何会产生当代的这种“粉丝”现象呢?“粉丝”又该怎样与文化活动产生良性的互动呢?与其一味地批判“粉丝文化”,不如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此篇文章或将带领您正视“粉丝文化”。
  “靠‘粉丝’炒作的电影还算电影吗”?针对当下电影产业体系中,依赖于所谓“粉丝营销”来提高电影票房的做法,有人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近日来的几起新闻事件,让原本就颇受争议的“粉丝”、“粉丝文化”等相关词汇的负面含义更为凸显。当某些“粉丝”喊出“XXX,即使你吸毒我也爱你”的口号时,舆论对于“粉丝文化”的担心与误解的程度也随之加深。
  这种忧虑可以理解,但不必就此夸大“粉丝”的危害性。任何让人着迷的爱好都需要引导。对“粉丝”这个词本身怀有偏见的人必须了解,几乎所有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粉丝”的情感体验,这个情形甚至古已有之。一些西方历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把“粉丝文化”的起源追溯到维多利亚[注: 维多利亚[巴西],维多利亚[加拿大],维多利亚[艺人],维多利亚[贝嫂]]时代英国人对于歌剧演员的追星崇拜,而在中国明清王朝,专门看戏追星的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也不在少数。WWw.lsqn.cN再遥远点说,西方中世纪的人们将某位国王或神父推崇为“圣徒”,其“追星”的性质虽与后来的娱乐追星大不相同,但人们都希望把一种完美的印象集中赋予某个标志性的偶像,这不仅出于崇拜,更是为了在给偶像点赞的同时,点亮自己的希望。立足于一个日新月异的传媒时代,这种愿望的表达更加强烈,而承载这种愿望的载体,从虚幻的小说人物、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到表演者本身,时有变迁。与其简单地拒绝这种“世俗”的变化,不如试着去理解这种变化背后所体现的人们的情感需求,因为,即使是拒绝成为“粉丝”的人,往往也有着与之类似的希冀和诉求。
  成为某个主题或人物的“粉丝”,这是出于青年人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的需要,是情感表达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一种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世界很大、理想很多、欲望很杂、个人很渺小。今天的社会广泛提供人人平等的机会,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接近、可以模仿,甚至可以在其身上看到自己的这样一种新型偶像。他们在偶像身上寄托自己的愿望,从同为“粉丝”的人身上,看到自身思维和行动的影响。譬如在一场电视选秀节目中,每位粉丝都能以投票的方式,以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偶像的命运,突破了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粉丝文化”,让群众的立场在新传媒时代变得更加积极且可以辨析;让原本地位悬殊的权威与公众、专家与百姓、台上与台下之间,有了积极对话的可能性;让每个彼此分隔倍感孤独的个体,拥有一个难得的倾诉平台。如果今天的都市文化还没有找到一种让人们相互接近得更完美的方案,那么,人们就不该以鄙视的目光看待“粉丝文化”,简单地认为“粉丝”呈现的只是素养低下、“不上档次”的一种表现。
  理解了“粉丝”产生背后的这些当代文化情境,我们的批评或点赞才可以少些盲目。从积极的一面看,“粉丝”现象,其实只是越来越开放的、媒介信息多样化的世界巨潮中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