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钢琴五行属金,学钢琴可…
最新热门    
 
“钢琴热”:娶了西方媳妇,别忘中国老娘

时间:2009-12-3 13:14: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钢琴热”,还热否

  刚刚在广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年轻选手们展现出来的音乐才华收获了如潮水般的掌声。金钟奖刚一结束,就传来了消息:钢琴比赛的前三名已被盛情邀请参加将于意大利举办的第五十八届布索尼国际钢琴大赛,所有参赛费用一律全免——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钢琴热”开始结出果实,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奏家登上国内外舞台,发出耀眼光芒。在他们光芒的背后,也有不少人正在认真考量着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未来。

  创作——

  娶了西方媳妇,别忘中国老娘

  一些专家表示,虽然这些年我国钢琴音乐原创不乏精品,但与当年的《牧童短笛》相比,总是存在着差距。《牧童短笛》以清晰明快的旋律和简洁的曲式结构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宁静和勃勃生机,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由早期探索阶段进入真正艺术创作阶段的里程碑,是真正的具有“中国风味”、融入中国民族艺术的钢琴作品。他们认为:“现在不少作品,过于倚重对西方现代技术的模仿与应用,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元素的学习与吸取。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应该不忘自己的特色,艺术创作同样需要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之中。”

  对于“相对于快速提升的演奏水平而言,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似乎发展迟缓”的说法,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大部分集中在音乐院校里面,作品演奏也在音乐院校进行,而在社会上的演奏与推广则显得相对不足。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让世界能更充分地了解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高为杰认为,钢琴音乐创作,应该走出音乐院校的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民间。这就需要争取到作曲家、演奏家以及听众们的支持。作曲家的创作,可以更多地融入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演奏家的表演,可以适当增加对我国原创曲目的选择;而听众的兴趣,更存在着引导与培养的必要。

  传播——

  学琴的多,听琴的少

  这些年,钢琴在中国越来越火。没有人具体统计过有多少家庭、多少孩子在学习钢琴,只看到一个个钢琴培训班、培训学校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生活就好像一个金字塔,通俗的文化,常常是宽阔的塔基,喜欢的人多;高雅的文化,往往是尖小的塔顶,喜欢的人少。但是这个规律,好像在作为高雅艺术的钢琴面前并不奏效。

  怎样看待这样的“钢琴热”?是什么元素点燃了大众的钢琴热情?著名钢琴教育家、四川音乐学院但昭义教授认为,“钢琴热”在中国的兴起应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一种艺术走向大众并非坏事,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去追求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事情,这一点无可厚非,也不足为怪。“至少对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昭义教授说。

  但是,但昭义也认为:在这股“钢琴热”中,人们学习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出自对钢琴的真挚热爱,有的则是功利与攀比的心理在作祟,这也提醒我们,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人们对于钢琴的学习热情,还有赖于正确的培养与引导。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表达了他对钢琴艺术的忧思:“目前的状况是,学琴的人多了,造琴、卖琴的人多了,教琴的人也多了,但就是听琴的人多不起来。”吴迎教授分析道,这与“钢琴热”包含的盲目性有一定关系。从客观上看,全国学琴的人多了,底盘大了,钢琴水平发展了,实际上,由于不少人是出于功利之心,或是为攀比、跟风才走近钢琴,所以在这种“热”潮之下,对钢琴艺术真正的热爱之心并没能广泛培养起来,这是钢琴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教育——

  遍地开花,师资匮乏

  钢琴教育的问题,引起了不少专家的注意,尤其是社会上钢琴教育的泛滥,更是让一些人痛心。社会上曾流传一句话,“除了烧锅炉的不教钢琴,其他的人都在教钢琴。”这当然是一句俏皮话,并无对烧锅炉的人不敬,它是在讥讽当前钢琴教育中的滥竽充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据介绍,钢琴教育因为自身特殊性,从来都是一对一进行授课。如果条件有限,一个人同时教几个人也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一个人同时给一群人教课呢?恐怕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偏偏当下的情况是,学钢琴的琴童多如牛毛,能教课的老师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