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列维-斯特劳斯:他在最高处独自享受着孤独

时间:2009-12-5 11:28:03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他在顶峰,在最高处独自享受着孤独

  世界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已于今年10月30日逝世,享年100岁。用“著名”来称赞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学者,似乎已经名不副实,应该称他“伟大”,因为他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为“现代人类学之父”,名副其实的大师。

  其实,这位出生于1908年11月28日的法国老人,似乎已经被世人遗忘了,他实在太老了。如果考虑到20世纪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哲学思潮的主流倾向,是“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那么当下法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们,几乎都可以说是他的徒子徒孙。列维-斯特劳斯90岁生日的时候,巴黎各大报刊媒体用各种最美好的词语向这位老寿星祝贺生日。而在去年,老人99岁生日时,编辑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语言,只好朴素地说:“生日快乐!”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老人离世的消息是由他的儿子在逝者下葬后对外公布的,那一天是11月3日。也就是说,如果亲属愿意,噩耗能保密更长的时间,这在媒介如此发达的当今世界,也算是个奇迹。

  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即使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也有清冷的时候,而迈克尔·杰克逊离世的消息,几乎一秒钟都没有耽搁。

  但是这样的“遗忘”,却是逝者崇高的标志。有时候,沉默无言不是由于无话可说,而是想说的太多,不知道从何说起。但我想说的是,抽象的学术,和诱人的歌声,完全是两样东西,它们不具有可比性。

  人类心智的一个明显弱点,就是容易被“鸣锣开道”所诱惑,之后,闪亮登场的人物,似乎会显得高大起来。在我们这个可以用高科技包装的时代,“鸣锣开道”早就算“小儿科”了。我想说的是,在提到列维-斯特劳斯这样的大师时,人们头脑中会下意识地跳出那些具有“鸣锣开道”意味的词语,而普通人会为这些赞美的词语感叹一番——我相信从列维-斯特劳斯逝世后一周,或者半个月,最多一个月内,他又将“被遗忘”,除了他那些安静地躺在图书馆里的著作——这段话的大意,是另一个大师级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逝世前,对采访他的记者说的,他预言人们将在他离世后几个月内将他彻底遗忘,除了他那几十本“世界上只有不到三十人”能真正读懂的著作。

  是啊,人类更容易获得感官的激动,这才有迈克尔·杰克逊头上巨大的光环。

  列维-斯特劳斯和萨特的时代,或者更早些,18世纪伏尔泰和卢梭所处的知识分子早期时代,是产生大师的时代。到了21世纪,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大师的时代”行将终结,甚至还有一本流行西方的书,名字叫《知识分子还存在吗?》。

  这样看来,列维-斯特劳斯之珍贵,无以复加,说他是最后一位20世纪意义上的世界级学术大师,没有丝毫夸张。

  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开始读他的书——这对国内绝大多数读者来说,肯定是一个事实。学术的入口处确实令人畏惧,但如果以上的渲染足以唤起你的好奇心,那以下不妨让我们尝试开始进入列维-斯特劳斯之“结构主义人类学”的门口,这样的机会确实不多,看看这次能否令我们泄气。

  萨特的终生伴侣、西方女权主义“之母”波伏瓦曾在《现代》杂志上把列维-斯特劳斯捧上了天,但此后有些迷恋《第二性》的女读者对列维-斯特劳斯非常不满,因为他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中断言男人互相交换女人。列维-斯特劳斯俏皮地回应,“如果我说是女人相互交换男人,女权主义者就能满意的话,那么丝毫不会改变理论,只需用负号代替正号就行了,一切如故。”

  玩笑归玩笑,现代人类学圣殿的入口处,就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在这里,胆怯和犹豫,毫无用处。一个崭新的思路,就像雷鸣暴雨之前的闪电,瞬间击中了当年的列维-斯特劳斯——现代人类学诞生的理论密码,就在于“乱伦禁忌”。

  在探讨原始部落的亲缘关系时,列维-斯特劳斯发现无论亲属关系如何变化,总是按照一个基本规则“分配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这个规则,就是“乱伦禁忌”,也就是说,在亲属结构中,婚姻可以交叉式地(或者间接地、外部地、横向地)发生在表兄妹之间或陌生男女之间,但是绝对不可以垂直地或直接地发生在亲兄妹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正是人群中这一最早的交换原则,使人类社会得以诞生,因为正是在配偶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亲属关系,进而建立起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里,婚姻关系成为按照“乱伦禁忌”规则进行交易的对象:“乱伦禁忌”是一种自发选择的结果,在不同人种中都是如此,因此是普遍的、自然的。但是它同时也确实是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