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
留下污染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广告引发热…
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期…
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开幕
海外汉学的“中国趣味”
中国传统“和”涵义探析
中国重拳出击文物犯罪 …
专家:中国图书馆事业进…
叶小文:毛泽东六十年前…
最新热门    
 
中国剧作家萎缩惊人 编剧既少又老佳作奇缺

时间:2009-12-7 11:46: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士的“宠爱”和“关怀”下被改动N次,末了,姚远打趣地说,干脆署名“集体创作,姚远执笔”得了。

  作家缺位,教育何为?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学院派戏剧编剧的“成活率”极低,学生毕业后基本胜利大逃亡。曾在上戏戏文专业任教13年的谢柏梁告诉笔者,上戏十多年来共培养了500名本科学生,但目前没有一人做职业编剧。“除了少量学生在从事影视编剧的创作外,当时分到沪剧团、昆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学生几年后纷纷转行,这是我们这些戏文教育者的莫大悲哀。”

  中国戏曲学院曾在2008年6月举办“2008全国戏曲编剧高峰论坛”,中国当代著名的18位剧作家——魏明伦、郑怀兴、周长赋、陈亚先、罗怀臻、姜朝皋、李莉等悉数到场。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也有52岁。他们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一直活跃在当代戏曲界,被人戏称为戏曲界的“十八棵不老松”,也被视为力撑中国戏曲大厦的18根栋梁。但是,仅靠这“十八棵不老松”,能撑起中国戏曲的明天吗?

  当务之急是培养剧作家的人才创作梯队

  事实上,基础创作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整个戏曲和舞台艺术长期繁荣的瓶颈。戏剧的每一个高峰期,都活跃着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的身影。当年的梅兰芳、程砚秋之所以光彩照人,除了其本身的天赋和创造之外,很重要的是,在他们身边聚集了齐如山、许姬传这样一批功底深厚又痴迷戏曲的文化人,为之策划操刀并度身定制最适合展示艺术家才华的剧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这批有才华的写手云集,才造就了戏剧史的巅峰。而离开了他们艺术的繁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人说,戏剧的危机实际上是编剧的危机,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出不了好剧,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好编剧。只有提升戏曲编剧的社会地位,改善编剧的经济状况,大力培养中青年编剧,从而改变剧团无米下锅、剧作者无用武之地或搁笔改行的僵局,我们的戏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戏曲界人士普遍作如是观。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在谈到剧作家匮乏的问题时感慨道,剧作家濒危如今已到火烧眉毛的地步,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直以来所奉行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有人可养应是戏剧的幸运,不幸的是纵有万贯家财,但无人可养。他建议,要提高年轻编剧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使他们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中青年编剧的诞生、培养和才华施展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氛围。另外,各文艺院团和领导在编剧人才培养使用上也要尽可能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将人才培养作为院团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剧作家罗怀臻补充说:“所有成名的剧作家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前辈们言传身教、潜心培养的结果。”他建议各院团重视年轻剧作家创作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储备。同时,戏剧界要摸索戏剧编剧成才的规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戏剧编剧成才的特殊教育体系。

  而在季国平看来,戏剧编剧队伍的重振需要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从业编剧的职业忠诚度;二是要正视当前剧本创作中存在的趋同、自鄙、自大等问题;三则是以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赵凤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