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都贴上贺岁的标签,电影市场就繁荣了吗

时间:2009-12-8 12:54: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万,但上映两周,票房只有220万。

  一项调查显示,近50部贺岁片里,普通观众目前知道的不过十几部。可以说,绝大多数所谓贺岁片,都在陪太子读书。

  市场的“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

  相关数据统计,2007年,中国电影产量402部;2008年,中国电影产量406部。然而,多达四分之三的影片无缘在影院的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基本上都是一杀青就宣告游戏结束,一年中能够在全国35条院线上映的影片,不过百余部。2008年年初以来,《长江七号》、《大灌篮》、《赤壁》、《功夫之王》、《画皮》、《梅兰芳》、《叶问》、《非诚勿扰》8部影片的票房超过10亿,它们占去2008年度40亿左右票房的四分之一强,而其中除了《赤壁》是暑期档、《画皮》是国庆档以外,其他影片的不俗票房,都是在贺岁档取得的。电影人对贺岁档的迷恋,看来还是有理由的。

  但在上海联和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的眼中,贺岁档却是“幸福人的苦恼”——喜的是,可放映的电影更多;愁的是,如何安排这些片子。“影片一多,我们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而2至4月份,影片太少,是我们的营养不良期。”

  对此,有电影业界人士分析说,如此拥堵的档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市场的弊病,即产业规划能力还不强。虽然中国的院线建设已经非常迅猛,很多热钱在这个环节里滚动着,但电影院的建设速度,还是远远比不上电影的制作速度。没有足够的放映空间,将是贺岁档影片收回投资的最大障碍之一。

  此外,资深电影业管理人陈国伟指出,人为夸大贺岁档期对票房的作用,上片一窝蜂,是急需改变的不良状态。实际上,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有一些空白时间段没被有效利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习惯于把好东西留到过年吃。而当下,现代人需要的是随时随地的娱乐,那些逢年过节才有的形式感过重的“文化仪式”,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坚不可摧。建立一个协调有序的市场规则,让观众的岁末电影大餐走向日常化,中国电影市场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繁荣。

  本报记者 吴晓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