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百位中国书画家捐赠作品…
瑞士老照片北京首展云南…
解放西南第一功臣刘宗宽…
陕西渭南第二届文化旅游…
中国国家画院一线书画家…
“榕树下”微博义卖 资…
云南举办抗旱救灾公益晚…
云南普洱市发掘出罕见的…
张冲将军的三座丰碑:成…
“江南第一名鱼”的回归…
最新热门    
 
“云南第一洞”遇谣言 正常开放却成“破产拍卖”

时间:2009-12-10  来源:云南网

  明明在正常开门迎客,偏有飞来的漫天谣言说 “已经关门停业,准备拍卖”。这是每家企业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恶意诽谤,但偏偏让拥有“云南第一洞”美称的泸西阿庐古洞遇上了。据记者向业界资深人士了解,像这样大规模地恶意诽谤某一景区,以此打压其正常经营的行为,在云南还是第一次出现。昨日,记者赶往泸西了解这桩蹊跷的“云南景区第一诽谤案”。

  谣言四起搅黄生意

  “从今年7月份就不断有电话打进来问,是不是你们阿庐古洞已经关门停业了?”泸西县阿庐古洞风景区管理处办公室的负责人说,“开始的时候我们只当是一般的询问,但问得多了,就觉得肯定是哪里出事了。”记者在该办公室的电话记录本上看到,最早打电话来询问的时间是在今年7月21日。阿庐古洞风景区管理处市场部经理李红军说,他那里接到询问景区关门停业的电话更多,只不过没有像办公室这样有专门的统计,谣言漫天飞对他们开展工作影响很大。

  泸西县旅游局副局长刘泉说,开始他们也不知道这些谣言是从哪里传来的,因为许多人都不告诉他们是从哪里听到或看到什么事情引发的谣言,神神秘秘地流传了一段时间,他们也只好被动地应对,当有人问起阿庐古洞是否停业,他们就尽力解释。终于,在今年8月中旬,在旅游局工作的王先生接到了弥勒一位亲戚的电话,对方称在居住小区附近的菜市场旁,看到有人贴出的公告上称“阿庐古洞要整体拍卖,现在已经停业”之类的说法,特意打个电话来问问。直到这个时候,旅游局才搞清楚谣言是怎么兴起和散布的。

  于是,泸西县旅游局立即派人到弥勒县去找那份所谓的“公告”,结果派去的人员寻遍弥勒县城的大街小巷也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那份“公告”。但谣言并未停止,有人举报说邻近的宜良县也看到了那份所谓“破产拍卖公告”。

  而昨日记者在阿庐古洞景区看到,该景区的导游仍在岗位上值班,进入景区的游客也能得到很好的接待和服务。在该景区办公室的团队接待计划栏上,已经有台湾旅游团预约到本月14日。

  但谣言的破坏力却在阿庐古洞旅游接待的台账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今年7月该景区的接待势头良好,游客人数同比去年增长了75.2%。但到10月时,虽然有史上最长的黄金周帮忙,该景区的游客人数却同比下降6.8%。刘泉认为,那个恶毒的破产拍卖谣言搅黄了他们景区很多生意。

  拿到造谣物证却很无奈

  11月下旬,在阿庐古洞景区工作的洪先生的一位朋友,偶然在弥勒县西一镇的一条临公路边的小商铺外墙上,看到了那份传说中的“阿庐古洞破产拍卖公告”,于是立即与洪先生联系拍照取证。

  记者从现场拍摄的照片上看到,这份所谓的“ 公告”印在一张长约1米,宽约0.8米的白纸上,“公告”两字约有成年人的手掌大小,非常醒目。由于“公告”拍摄时已有部分损毁,其内容大致如下:泸西县享有“云南第一洞”称号的阿庐古洞,虽然拥有独特的资源价值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品牌优势,但由于管理经营不善,目前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经营接待,濒临破产的边缘。为全面推进泸西县旅游二次创业,经泸西县××××研究决定,拟对外进行40年产权和经营拍卖,拍卖价格拟定为1.3亿元人民币……

  泸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建发对记者说,这样的说法与事实完全不符,是典型的造谣和诽谤。阿庐古洞是泸西旅游的核心资源,价值不止三五亿元,泸西正在举全县之力进行旅游二次创业,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把它贱价卖掉?而且,国家也有明文规定,像这样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不能拍卖的。欢迎媒体记者和游客到泸西来实地看看。

  初步认为出自同业竞争

  杨建发介绍,泸西县正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大手笔的旅游建设正在全面推进。阿庐古洞要按照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准进行升级,4星级以下的宾馆一般不再审批建盖,近期已引进两亿元投资,要把吾者温泉打造成为一个温泉度假休闲区。同时,还要把永宁城子古村推举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中期将完成总投资30多亿元的阿庐康体运动休闲度假区的建设。

  杨建发表示,经过明察暗访,泸西县方面已经了解到谁是背后的始作俑者,初步认为出自同业竞争。(春城晚报记者 黄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