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江晓原:2009年度科学文化九大好书回顾

时间:2009-12-30 10:42:5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不要因为科学而疏远好书

  ——2009年度科学文化九大好书回顾

  有一位优秀的美女编辑不止一次告诫我:千万别在书名中出现“科学”字样,因为读者一见“科学”就会被吓跑。这比史蒂芬·霍金的出版商曾经告诫他“书中每出现一个方程,书的销量就会减半”更为彻底。不过盘点2009年本

  人经眼的科学文化书籍中的九大好书,发现还是有三种在书名中出现了“科学”字样,还有一种出现了“万有引力”字样。

  当然,我们千万不可因为“科学”而疏远了真正的好书。虽然纯粹的科学技术书籍现在早已无法进入公众阅读层面,但那些“科学文化”书籍,即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同时更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上升到文化研究层面的书籍,仍有可能进入公众的阅读视野——尽管和那些畅销书相比仍然是相当小众的。

  以下所述2009年度科学文化九大好书(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列,并照例包括2008年12月出版的书),主要依据的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

  1、《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英]G·E·R·劳埃德著,钮卫星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说实话,这么宏大而宽泛的主题,也就是劳埃德这种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人(已因“对思想史的贡献”而被英国女王封赐为爵士),去尝试玩一把还差不多,别的学者多半会望而生畏。劳埃德在书中指出:“科学几乎不可能从其结果的正确性来界定,因为这些结果总是处于被修改的境地”,与劳氏如此开明的见解相比,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这样的问题上仍然落后很远。

  2、《中国景色》,单之蔷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本书是从作者十年来为每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写的卷首语中选出的文集。《中国国家地理》虽然从它的“出身”来说是一份地地道道的“科普”杂志,但是十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时尚杂志中的一个神话。不过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有着“要知识更要思想”的追求。作者在本书卷首语中说:“这10年来我默默追求的东西,我找到了。其实这些文章都在做一件事:建构中国的形象。”而他这样说还真是恰如其分的。我们平时评价文章或书,可以归纳出“三性”的标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其中又以思想性价值最大,地位最高。而此“三性”又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表达的,有时“学术”能够扼杀思想。幸好单之蔷写的不是学术文本,可以自由表达他的思想。

  3、《万有引力之虹》(小说),[美]托马斯·品钦著,张文宇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此书因其大胆离奇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出版后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誉之者谓之当代文学的顶峰,“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毁之者谓之预告世界末日的呓语。此书是后现代文学中经典之作,情节复杂,扑朔迷离,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高等数学、火箭工程、国际政治、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例如小说以不少篇幅描写德军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又论述科学技术总是和性欲结合在一起并走向灭亡)。小说围绕着德国以V-2火箭袭击伦敦的故事线索展开。“万有引力之虹”即指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因火箭在当时显得威力强大,作者以之作为死亡象征。作者又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发的前人哲学猜想“热寂说”(随着“熵”的单向增加,终将在全宇宙达到完全的均衡,宇宙即成死寂世界)引入小说,故“万有引力之虹”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终将灭亡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4、《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科学松鼠会编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第一版

  载上意识形态的重负,曾经是传统科普最务实、最可取的策略,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公众不想再这么沉重了,于是传统科普衰落了。某些自命科学“正牌代言人”的人喜欢将别人“以科普的名义暴打一顿”,其实也只是师前者之故智而已(载上了另一种重负),所以也难免被公众冷落的结局。而这些松鼠们的旗帜是“轻松”和“游戏”。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和以往承载着意识形态重负的传统科普相比,或者与意在衬托自己“英俊的科学面庞”的“暴打科普”相比,松鼠们的“新科普”前景如何呢?他们能不能将科学逐渐从公众话语中退出的局面扭转呢?或者说,他们能不能让科学在公众话语中重振雄风呢?

  5、《十字》(小说),王晋康著,重庆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天花曾经是人类“消灭”的第一个致命传染病,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