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刘瑞琳:阅读传统的守望者

时间:2010-1-4 23:3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出版是商业,也是文化。刘瑞琳时时需要在商业与文化之间做取舍、做平衡。

  于是她的中庸之道是:做出版既要有操守,又不能自命清高、固步自封;既要善于把握机会,又要有定力,有远见,有胸怀。

  刘瑞琳做的书,除了那些温故历史的旧书,称得上代表作的即是陈丹青的作品集,以及今年备受瞩目的梁文道的随笔集,《我执》和《常识》。

  偶尔,她也做做畅销书,但那也是走文化路线的。比如《郎朗自传》,比如《米其林旅游指南》。

  虽然这些书才是北京贝贝特书籍销售排行榜上的常胜将军。

  刘瑞琳比较骄傲的是,全国很少有像他们这样做高端书的还能略微盈利。她信奉的是,盈利是靠好书,而不是靠铺天盖地炒作出来的垃圾书。她知道贝贝特的读者群是有坚持有趣味的那一小撮人,所以一直守得住这份寂寞。

  过去的十年,出版业内的关键词围绕着畅销书、网上书店、营销、网络写手、包装、签售等等一路走来,事实上,刘瑞琳说这些词她都不喜欢,虽然她也不得不跟着去做。

  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们以为即使不看书也能获得信息。而就在最近,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和巴恩斯·诺布尔的电子阅读器“Nook”,在这个圣诞已经卖脱销了,这让传统的纸质出版业处境愈发尴尬。

  而刘瑞琳这样的老出版人却多少显得固执,在她看来,浏览信息和阅读,永远是有区别的,“我们阅读的古老习惯,永远无法取代”。

  而纸质出版在她看来是个思想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它带给人温暖的感觉,这不是其他东西能够替代的。

  就像出版社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一种人与书维系的温暖。

  出版业的焦虑

  业内很多人对于陈丹青与北京贝贝特的铁杆关系嫉妒得眼红。各种关于天价版税的猜想众说纷纭。而其实,陈丹青只是与刘瑞琳合作惯了,当刘离开山东画报出版社,陈也就跟着转会。虽然当时,他其实并不太清楚这个新东家。

  出版界对于盈利的渴求,让刘瑞林感觉大家普遍有种焦急的短视。仿佛过了今天就没明天,先把这个作者抢来再说,只靠高版税来吸引人,根本没有耐心交流、琢磨、维护。“这不是一种从容做出版的方式,我们从不抢作者,那没意思。要是认为用钱能买到一切好的作者,那他就错了。”

  2003年,刘瑞琳离开体制内的山东画报社,进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她没有选择去三联、商务这样的老字号大社,刘瑞琳想做的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当时在全国首先实践了异地建社的设想——北京贝贝特,这属于既在体制内又可以享受体制外的自由。这也正好符合刘瑞琳想要“上来透口气”的想法,那些年在山东画报出版社,让她真实地感觉到出版行业的那些束缚。

  那几年,整个出版行业改革慢是和“有饭吃”历史的关系很大。“有饭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它享受政府拨款,依靠书号生存;而另一方面,靠教材出版,很多出版社日子也过得不错。这也正是喊了那么多年的文化出版行业的改制,雷声大雨点小的关键。

  而北京贝贝特的这种发展方式,在当时属于介于体制内外之间的一种自由。自由意味着自食其力,但对刘瑞琳来说,一个企业只谈文化,商业上不成功,到最后一定还是走不下去的。

  十年前,北京贝贝特还是不被允许的一种机构,但是这十年中很多出版社、出版集团不断地模仿这种机制,而到现在为止,官方已经开始很主张和推崇这种跨地域发展的模式。

  今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建社23年后,完成了转企改制,成为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这是广西首家出版集团,中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集团。刘瑞琳也相应升任集团的的总编辑。

  而另一面,困扰刘瑞琳们的最大问题,还有图书的定价。

  她时常问别人,花上百元看场电影,还是花一半的钱买本书?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用脚选择了前者。这让她时常困惑,是人们对做书的人充满了失望,还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沉思了。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