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蔡国强:以火药和时代脉搏互动

时间:2010-1-4 23:32: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团队实验焰火创意。直到9月28日,有些焰火实验其实尚未成功。

  但最终,他让天空中出现了60只焰火组成的鸽子,且让广场上出现了焰火组成的“人民万岁”四个字时,人们又一次记住了他。而也有人调侃“蔡国强应该改名蔡国庆”,同时又有媒体发现马英九的两个女儿都任职于蔡国强团队,大家更对此津津乐道。对于这些,蔡国强并不在意,10月2日他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泉州。

  一个月后,他出现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他的个展《蔡国强:泡美术馆》在这里开幕。完成一个“帮国家”的活动,他又再回到了个人身份。

  作品大都从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权威展览中挑选,此外蔡国强还特意制作了新作,被外界津津乐道的雕塑《海峡》尤其引人注目。

  蔡国强从自己的故乡福建泉州挑选了一块沉重的石头,雇用一艘船将其运往台北。历史上,福建船民出海时总会在船上放一块压舱石以防船被风吹翻,而且台湾铺路修屋的很多石头大多来自泉州。蔡国强以颇为瓷实的方式,带出了海峡两边的交融与隔绝。

  石头运到台北的当天,蔡国强和一众媒体人守在码头,在甲板上,蔡国强用水擦拭石头,阳光照耀下,石头顶部雕刻的波纹如涟漪般闪烁。于是,有人评价艺术家以石喻冰,此举为“融冰”。但蔡国强并无如此宏大的企图,他只是说“这块石头也象征我自己。从泉州运到台湾,也运到世界各地。”

  从充满宏大叙事的国家行为中抽身而退之后,他更愿意用“去意义化”的方式表达一些小情趣。比如,他在台北的展览中与一名舞蹈学院的学生合作,让其用动作表达当时情绪,再选择一种植物,最后将这些画出,舞蹈一直从早晨九点持续到晚上九点,取名《昼夜》,第二天他再用火药将画炸出轮廓。他解释说,“这是一个少女一天的心境,是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东西。”

  从国家回归个人

  问蔡国强在盛大的奥运会与国庆之后有何变化?他承认说,在那之前,他更愿意表达宏大的主题,诸如他一直迷恋的宇宙之类;而这之后,他更愿意向纯艺术靠拢了,画些花草、人体,关注个体内心的幽微世界。“人就像钟摆,做多了那种宏大的,就向另外一面回归了。”蔡国强笑呵呵地说。

  他的故乡福建泉州是一个盛产鞭炮的小城,到处弥漫着火药的味道。蔡国强自小是一个相对孤独的孩子,他把自己关在家里用火药做试验,炸出各种各样的图案。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需要奶奶帮他灭火的小孩,有一天他的火药炸过的纸张会变成昂贵的当代艺术作品,更不会想到他会把天安门和鸟巢的上空作为实现自己观念的场地。

  其实,一直以来,蔡国强都将“盛典”作为自己的艺术研究主题,无论奥运会还是国庆,都为蔡国强提供了一个颇为难得的试验场。当然,在满足宏大野心的同时,这样的国家行为对他也有所限制。比如,在国庆庆典的设计中,蔡国强计划在庆典的最后“狠狠地炸它几分钟的雷。不是焰火,是炸雷,那种震动让人腿都感觉发软。这样就能体现出艺术家的观念,这个广场上的一切都会在这几分钟里体现出来。”蔡国强解释着他当时的创作动机。但是这样的计划需要运输太多烈性火药,在一个人员稠密的广场实现,难度过高,最终只能割舍。

  对于一个从80年代中期就离开中国的艺术家来说,以“国家”为概念的盛大庆典给蔡国强提供了更为切近观察当今中国的机会。“在那之前,中国对我可能更像一个回忆中的国家。”蔡国强说,“奥运会能让我接触中国文化,国庆可以让我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

  在个人艺术和“为国家服务”之间跳跃,蔡国强自己并未感到明显的界限,对于外界 “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评论他也并不在意。“其实西方艺术圈分不清奥运和国庆之类的,他们只是觉得艺术家从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去帮政府一个忙。”蔡国强说,“反而是国内的一些评论对这些特别敏感。”

  在他自己看来,参与国家行为,是“和时代脉搏互动”。这时他会说,“我不能自夸是知识分子,就是一个对社会有思考的人。你可以去批评政府,但也可以参与其中去推动。”

  现在,蔡国强又回到美国,回到美术馆,做展览,出画册,用火药在纸上炸出各种奇异的痕迹。至于奥运会和国庆,“想想那好像都是太遥远的事了。” ★

  人物简介:

  蔡国强, 1957年出生于中国福建泉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86年至1995年旅居日本, 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火药创作作品,是近几年在国际艺坛上最受瞩目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