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广东阳江:“南海一号”…
通讯:京剧名家追忆“中…
变脸与变性:京剧在美国…
最新热门    
 
吴江:京剧是艺术更是健康良药

时间:2010-1-6 11:50:4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对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来说,京剧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他把京剧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编剧,都全身心投入,始终不渝;在他看来,京剧还是维系身体健康的法宝,离开京剧,内心烦闷时就无法发泄,胆结石病发作时就无法缓解疼痛,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时就没了精气神。总之,京剧赋予他的东西太多了。

  京剧是艺术更是健康良药

  ——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

  熟悉吴江院长的人都知道,他对京剧的热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一谈起京剧,他的神经会马上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采访之前,记者还在犯难,让吴江院长谈健康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然而话端一开,记者的疑虑打消了。因为吴江认为,京剧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剂良药,更是一部健康养生经。

  患胆结石30年未手术,全靠京剧

  看到面前精神矍铄、双眸闪亮的吴江,没人能想象到他已是花甲老人,更没人想到他30年前就患了胆结石,十几年前出现过胃溃疡大出血,几年前又查出慢阻肺。他笑着说:“别看我现在精神饱满,其实我从小就是个‘病秧子’。要不是京剧做伴,我的身体早垮了。”

  原来在一周岁的时候,吴江就被查出肺部出现钙化点,那时候他就像个“小肺痨”,体弱多病,骨瘦如柴。8岁多一点,他进入了北京戏剧专科学校学京剧。“当时父母非常不看好我,一个原因是我脑子笨,学东西慢,另一个原因就是身体单薄,经常生病。学京剧每天都要练功,念唱做打,从不间断。父母认为我很难坚持下来。”吴江说。

  父母没有想到孩子有这么强的韧性,更没有考虑到学京剧虽苦,但是可以强身健体。进入学校以后,吴江学习一直十分刻苦,老师教的东西,他都一板一眼地学好;练功也从不偷懒,念唱做打,样样在行。没出两年,“小肺痨”变得身体强壮了。

  “文革”期间,吴江在一次演出过程中不慎摔坏了脚,导致韧带和骰骨受到严重损伤,无奈之下离开了自己钟爱的舞台。然而伤病没有割断吴江对京剧的情愫。后来他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编剧工作,从台前转到了幕后。30多年过去了,除了编写剧本,吴江从来没有让老本行——京剧表演生疏了。每天他都会吊上几嗓子,生旦净末都唱。只不过原来是演给别人看,现在则成了自己治病养生的一大法宝。

  吴江患胆结石已有30余年,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么多年他都没有手术。“这要归功于京剧。我爱吃肉,每次吃肉多一点,胆囊就疼痛难忍。起初我也无可奈何,后来疼急了就唱京剧,气沉丹田,揉一口气,然后上提,把气慢慢灌入胆囊,一会儿就好。”吴江兴奋地介绍。

  京剧不但能治病,还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吴江说,京剧养生不单指练功能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它始终能使人保持一种高昂的精神。京剧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让内腔打开,把丹田之气托起来,使自己处于一种激情状态,在行当里这叫“拿神儿”。这种凝神调息的过程本身就可以预防疾病。另外,京剧还能使心理健康。每当遇到烦心事,他都会唱上两段,把心里的污浊之气排净,这样吃饭睡觉都是香的。

  十分健康,七分在心

  吴江常说,一个人能否健康,三分在身,七分在心。心胸豁达、开朗的人生病的几率要小得多,相反,一个人总是烦闷、忧郁,身体再强壮也会生病。由于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吴江的身体被多种疾病侵害过,可为什么他依然能游刃有余地工作,无忧无虑地生活呢?这就要说说他的另一把健康钥匙——良好的心态。

  从戏剧学校的学生、舞台演员,到编剧,再到学校校长、文化局的局长、京剧院的院长,吴江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不变的永远是他的单纯的思想、平和的心态。在戏剧学校的时候,他是个出了名的乖孩子,老师怎么交,他就怎么学,从不“挑食”;毕业后赶上“文革”,演员不能当了,就去跑龙套,从来没有怨言;当了演员和编剧之后,他除了想把戏演好、把剧本写好之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角儿,能成为人人称赞的名编剧。即使在当了国家京剧院的院长之后,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个官儿。

  可能很多人并不相信,吴江没穿过羽绒服,几年前还在穿棉大衣,如今穿的是别人送的一件黄色的军大衣;每次到超市还要提前把要买的东西的名字写在纸上,至今还不会刷卡消费;带队出去演出,他不坐飞机,而是和年轻演员一样坐硬座火车,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