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四川都江堰古城区恢复重…
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龙观灾…
都江堰伏龙观古建筑群文…
最新热门    
 
都江堰伏龙观抢救保护:土法与高科技相结合

时间:2010-1-17 11:16:20  来源:四川日报

  都江堰离堆之上,三面悬绝。42级石阶与开阔的大坝相连。镇守岷江之上的伏龙观,特别雄伟和庄严。俯观江涛滚滚,直泻宝瓶口,景色十分壮观。

  相传战国时代,李冰父子治水曾降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的伏龙潭,后人立祠用以祭祀;北宋初年,此祠更名为伏龙观,祠内三重殿宇展示了川人治理山河的宏伟气概。

  都江堰是人类治理山河的千古典范,伏龙观有镇江之誉。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震波穿越龙门山断裂带,一时间,古老的伏龙观瓦砾飞溅,梁柱移位,身型歪斜。于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快速启动——

  【抢修时间表

  作为震后启动的第一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也是灾后竣工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都江堰伏龙观古建筑群保护工程世人瞩目。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国家文物局领导即赶到都江堰市,对伏龙观的抢救计划立即进入议程。之后,国内20多家文物修复单位先后抵达现场。

  6月30日,抢修伏龙观工程开工。总投资近2亿元、被国家文物局列为“1号工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担任勘察设计总负责;一级古建筑维修资质企业——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负责施工;河北木石古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

  2009年12月28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龙观灾后抢救保护工程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

  〔伏龙观·维修攻关〕

  都江堰市文物局副局长樊拓宇激动地告诉记者:“规范化施工、避免维修中的损坏,尊重历史和地域特色,伏龙观维修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标杆意义。”

  小青瓦安放极费脑筋

  如何恢复,今后的保护工作要怎样继续?都江堰伏龙观的修复一开始就遭遇了争论。文物修复,修旧如旧是原则。伏龙观工程文物修复标杆下,是一串串令人欣慰的记录。

  2009年的最后一天,打开电脑上的文件记录,省文物保护局文保处长朱小南仍然有些激动。

  一张伏龙观正面照显示,地震对观顶外观的损失主要是大量的小青瓦滑落,露出了木椽。“出头的椽子”首先成为修复工程的重点。当工程人员上到观顶时,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了,木椽之间,怎么铺有一层塑料布?工程人员找到了早年维修记录,原来,在木椽上一层沟瓦、一层盖瓦,就基本起到了防雨作用。当年维修铺设塑料布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伏龙观。

  然而,小青瓦体轻,质脆,也容易损坏。有关专家给记者介绍了几种情况:小青瓦遇大风时容易翻落;猫等小动物的跑动也会掀起瓦片;小鸟带来的食物和粪便导致屋顶长出花草也会拱翻瓦片。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了伏龙观屋顶防雨功能存在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之前的维修者在青瓦和木椽间铺设了塑料布用于防雨。

  是利用现代手段“一劳永逸”,还是全面恢复和保持文物原貌?研究争论的结果,最终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的施工人员放弃了所谓“现代手段”,没有使用塑料布,而是让小青瓦自然的盖在伏龙观的屋顶上。

  砖柱终于还原为木柱

  “修旧如旧”,说到文物修复就会提到这句话。然而,什么是旧,应该如何旧呢?河北木石古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刘冬亮认为:“古建筑维修不同于一般建筑物的修复,一般建筑物掉下的砖头,可以当作废料扔掉,但古建筑掉下的一块青砖或许就是文物,既要修复毁坏的文物,也要保护好现存的文物。”

  “古建筑维修,是一件细致活儿。”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张宪文感慨。张宪文说,维修古建筑有个行规,“房屋不能落架”,即维修时屋架不能拆、不能落地,必须一根柱子一根柱子地修、换。在现场,工人们搭起铁架以支撑屋架的重量,对于损坏的“原装”廊柱,工匠会去掉断裂、变形、虫蛀及腐烂的部分,再补一块新的木料上去,比新换还费工费时。

  然而,在修复工程中,换与不换的行规,也遭遇了挑战。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勘察时发现,伏龙观建筑群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是殿内的砖柱造成,木结构部位依然牢固。于是,“将建筑恢复为全木结构”的维修方案似乎很容易被认同。但是,为什么伏龙观又出现了砖柱呢?据维修记录记载:伏龙观后殿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当时采用了结实的砖柱,原因可能是为了赶工期,也可能是木材的缺乏。但有明确的记录显示,那次维修之前,后殿的柱子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