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四川都江堰古城区恢复重…
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龙观灾…
都江堰伏龙观古建筑群文…
最新热门    
 
都江堰伏龙观抢救保护:土法与高科技相结合

时间:2010-1-17 11:16:20  来源:四川日报
都是木柱。

  于是,在此次震后修复中,使用木材还是砖?砖没有拉伸力量,继续使用砖柱,抗震效果可能不好;使用树木,植物天然的延伸性好,可以起到较强抗震作用。最后的决断方案,当然选择了木材。

  那么大的木材从哪里来?广西工程方发扬抗震救灾的大爱精神,到广西的山林里寻找合适的大树,“看上哪棵,就选哪棵。”广西林业部门特批了木材指标,手续很简便,理由是:“要支持四川地震灾区的建设。”

  新增高科技维护“伏龙”

  伏龙观修复,防震抗灾成为重要内容,据张宪文介绍,避雷、消防、安防、防地震等设施一个都没少。

  在三座殿宇的屋脊、屋檐上,现在分布着一条条的铜条,这些铜条有小指粗细,由金属支架支撑,沿着屋脊和屋檐深入到了地下,这是伏龙观新安装的防雷带。据介绍,伏龙观所在的宝瓶口附近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雷电的区域,虽然伏龙观在此之前尚未遭受严重的雷击事故,但依然新装了完善的防雷措施。在施工时,通过房屋基础加固来增加古建筑的抗震系数;还安装了仿古装饰的消防、安防系统和隐蔽的高科技避雷系统。

  同样是恢复历史旧貌,伏龙观选择了土法与高科技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油漆工为何选择本地人

  2010年元旦期间在伏龙观,参观者发现,十几名油漆工还在做最后的“化妆”工作。

  樊拓宇告诉记者:“伏龙观大殿、二殿的个别建筑及三殿的大部分结构还没刷第三次土漆。第三次漆迟迟不能刷,是因为天气太冷,不容易干透。”樊拓宇表示,“第三次漆”是对木柱、木窗、木门等木建筑的最后一层保护,对防止灰尘侵蚀有很大作用,气温低时,是绝不能刷上去的。土漆没有干透再刷,就会导致严重质量问题,最终出现粘手、脱漆。

  伏龙观的修复中,除了需要浓墨重彩的部分选择了调和漆外,整个建筑中的油漆大部分选择了本地产的土漆。很少有人知道,土漆工艺背后藏着修复工程的另一个秘密。

  在整个伏龙观修复工作中,广西施工方选择油漆工坚决地选用了四川工人,这批共16位油漆工来自都江堰和青川两地。曾经有人问广西施工方,为什么要全部选择四川油漆工?他们笑答:“因为油漆工需要相互合作,全部选择四川人是因为说话没有障碍。”其实,这里潜藏一个化学道理:“土漆与当地的天气关系密切,只有熟悉气候的本地人才能掌握好漆的调配,施工时需要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

  〔伏龙观·文保启示〕

  最珍贵:一套古建筑的影像留存

  张宪文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有28年,曾经主持和参加了广西龙州红八军军部旧址、贵州遵义会议旧址及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等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程勘察设计、保护规划和维修施工。

  每一次文物修复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学习。张宪文向记者介绍说,伏龙观的维修工程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都江堰市文物局保留有一套伏龙观所有“原装”文物的照片,因此可以严格按历史资料上的原貌进行施工。早在1953年,我省就成立了“灌县文物管理所”,是我省最早成立的文保单位之一。伏龙观的资料照片,因此得以不断更新和保存下来。

  综观伏龙观的修复过程,历史资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塑料布也好,砖柱也罢,它们都是伏龙观维修史上的一笔。同时,准确回答古建筑中的历史痕迹和缘由,也是增加我们对文物保护的知识经验。“伏龙观工程告诉我们,老照片不只是用来凭吊和欣赏的。”樊拓宇认为,对于文物维修来讲,信息记录是很重要的内容。应当对现有的珍贵古建筑,该测绘的都进行测绘,图纸、照片、视频、资料全部保留下来,万一有什么闪失的话可以照图施工。

  最有力: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

  地震瞬间强力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与积年造成的损害差别较大。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工程师朱宇华说,对积年造成的损害,技术人员往往容易凭经验判断,而对地震的损毁,多是要在清理、打开后才会发现,需要与设计方及时沟通、方案随时调整,必须避免仓促决定,如此才能不留下遗憾。

  伏龙观的维修过程中,三维激光扫描和摄影测量帮助朱宇华他们完成了相关工作。“由于当时不断的余震、降雨,重要的残毁物需要及时清理,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精确记录地震造成的损害,及地震后建筑的变形状况。我们用上三维激光扫描资料,通过后期处理,建立起建筑的三维模拟模型,更为直观地记录了地震破坏之后建筑结构的状态。”如此一来,伏龙观建筑震后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