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吴君如:我就是搞娱乐的…
最新热门    
 
连丽如:我不能让北京评书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完了

时间:2010-1-29 14:51: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期,正是北京的评书艺术“最后的辉煌”。由于种种原因,北京的书馆越来越少,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最后一家书馆关张。后来,虽然评书在广播、电视上渐渐流行起来,但缺乏与现场观众的交流与互动,只能干巴巴地对着话筒、摄像机说书,让评书的魅力大打折扣。时至今日,在各种娱乐形式的冲击下,不少电视台已经停播了电视评书的节目。

  与此同时,评书演员队伍也出现了“断档”。有业内人士统计,如今经常登台说书、录制评书节目的只有寥寥几十人。至于北京本地的评书演员,则更是少得可怜。2009年,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连丽如等4位北方评书表演艺术家,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但其中,只有连丽如一人是北京的评书演员。

  “我得为北京评书争口气。得把它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评书艺术最早是在北京起源的,我不能让北京评书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完了。”

  “我可不想再收徒弟了”

  重振评书艺术,是许多评书大家不约而同的想法:单田芳先生选择了开公司,尝试把评书进行产业化运作;田连元先生则把传播评书艺术的重心放在了高校。与之相比,连丽如先生的做法最为复杂、最为传统,却也最为直接。那就是:开书馆,收徒弟。

  前面提到的“小梨园”和“月明楼”,虽然半途夭折,不过这两个书馆,不但为后来的宣南书馆等培养了最为忠实的一批听众,还为她带来了两个徒弟:吴荻和梁彦。两个人其实最早都是连先生的“粉丝”,从小在电视上就迷上了连先生的评书。后来便一直在书馆追着听连先生的书,还帮她做了不少资料整理方面的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也都互相加深了了解。吴荻和梁彦对连先生的人品、艺德深为敬仰。

  “后来我和吴荻,还有贾林、祝兆良哥儿几个一沟通,大家都有拜连先生为师的念头。正好,这时候,连先生居然打电话来跟我们提这个事儿。有这样的机会,我们求之不得啊。”

  不过,连先生收徒的背后,远非梁彦所说的这样轻描淡写:“评书界拜师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徒弟要访师父三年,师父要访徒弟三年。”连先生说,徒弟访师父,要看师父有什么本事,配不配当师父;师父访徒弟,则要看徒弟的资质、性格、人品等。这是一个漫长的相互考察的过程:“找个好徒弟不容易,太难了。而且你收了徒弟,就得为他们负责啊,得给他们搭建一个演出的平台。”

  而连先生此前开办的书馆,无论是“小梨园”还是“月明楼”,年轻演员镇不住场子,也将导致书馆经营方面会产生一些困难。因此,当时的连先生,还不敢动收徒的念头。直到2007年,评书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得到宣武区文化馆的支持后,连先生才于当年的6月2日收徒,并办起“宣南书馆”,作为展示北京的评书艺术,锻炼新人的阵地。

  至今,吴荻还记得,在拜师现场,一位曲艺界的老先生还在感慨:北京评书开山门收徒弟,近50年来这是头一遭啊。

  连先生推崇的是评书的现场表演,因此,她的教学过程也主要在书馆中进行:“学评书就得上台去说,教一句背一句不行,那就不叫说评书了。”连先生的教学重点,在于她亲身上台示范。也正因为如此,连先生不得不在3个书馆,分别登场说书。

  可喜的是,连先生的辛苦没有白费,她的书馆评书,得到了听众的广泛认可。大鹏说,有听众在广播里听了连先生等人的现场评书,给他发来短信:听了这么多年评书,我才发现前面那些年都白听了!

  “我可不想再收徒弟了,培养个孩子太累了……”嘴上虽然抱怨着,可是看着徒弟们在台上的表现越来越好,观众越来越爱听,连先生的脸上,还是掩饰不住地流露出了笑意。

  记者 王学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