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关门弟子回忆:史树青的…
早期章门弟子与“民俗学…
关于“章门弟子录”的考…
李翱是韩愈弟子吗
最新热门    
 
章门弟子的历史贡献:推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时间:2010-2-2 10:26:13  来源:光明日报
请进国语文学里来”的主张(周作人:《国语文学谈》),从而将文学革命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

  章门弟子与近代伦理思想变迁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章门弟子是较早意识到思想革命重要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将奋斗目标从文学形式的变革及时转到思想内容的革命,缘是在伦理道德领域掀起了一场振聋发聩的启蒙运动,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道路。具体说来,他们继承了章太炎的批判态度,严厉抨击了孔子及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俗化了孔子的“圣人”形象,并将所谓“六经”予以历史化,从而彻底打破了对孔教的迷信,冲决了封建礼教的网罗,极大地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这一时期,章门弟子还充分发扬章太炎所提倡的“依自不依他”精神(章太炎:《答铁铮》),在早期“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 的“立人”思想基础上(鲁迅:《文化偏至论》),进一步倡导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他们不仅尖锐针砭“合群的爱国的自大”(鲁迅:《随感录三十八》),而且明确指出“现在最要紧的是提倡个人解放”(周作人:《一封反对新文化的信》),同时率先提出了“人的文学”的口号,由是鲜明彰显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这一奋斗宗旨,在社会上“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导言》)。

  章门弟子与近代语言文字改革

  章门弟子运用其小学专长,在国语运动与汉字改革两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语运动中,他们首先通过“读音统一会”上的联名提案,使章太炎发明的注音字母成为民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套注音方案。此后,他们又积极编订《国音常用字汇》和国语教科书,使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这两大潮流“合而为一,于是轰腾澎湃之势愈不可遏”(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

  在汉字改革问题上,章门弟子最初曾经强烈反对以吴稚晖为代表的“新世纪”派提出的“以万国新语取代汉文”主张。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民之所以思想愚昧,屡屡被统治者蒙蔽利用,就是因为汉字难以掌握、妨碍了文化的普及。由此出发,他们开始倾向于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 主张中国用万国新语”(钱玄同:《致周作人》,1928年2月5日)。不过在汉字改革实践中,章门弟子也逐渐发现目前在中国全面推行世界语的时机尚不成熟,“故专心致力于‘国语罗马字’”(黎锦熙:《钱玄同先生传》),并且制成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由大学院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正式颁行,缘此为新中国成立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打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基础。而随着文字改革的深入开展,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短期内用国语罗马字取代汉字是不可能的,因此将主要精力转向提倡“简体字”,并制定了《简体字表》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这是近代中国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批规范简体字,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汉字简化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门弟子与中国近代学术转型

  章门弟子学有本源、业有专攻,在诸多领域均取得杰出的学术成就,同时他们还往往在其主持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将源自于师而又有所发展的治学理念付诸实践,由是对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民俗学研究方面,章门弟子早在辛亥前后便已有所涉猎。鲁迅所撰《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即是近代史上第一份以政府名义颁布的有关收集民俗资料的文件,对民俗学运动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周作人更是在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俗学”一词,由此正式奠定了民俗学的学科基础。时至五四,沈兼士、周作人、钱玄同等章门弟子又在北大发起了“征集歌谣运动”,并在研究机构与刊物的创办以及理论建设方面,为民俗学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范式。

  其次,在史学研究方面,章门弟子深受章太炎“六经皆史说”熏陶,奋起打破经学在传统学术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大力倡导史学的学科独立,甚至提出捐除“经学”之名的口号(朱希祖:《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从而完全剥除了经学的神圣外衣,彻底宣告了经学的解体和史学的独立。这一时期,他们还发扬章太炎对史学科学化的有关论述,通过自身研究实践和北大史学系课程改革,使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进程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再次,在“古史辨运动”中,钱玄同旗帜鲜明地支持“疑古”。他除了一再鼓励顾颉刚等人要勇于“疑古辨伪”之外,还启发顾氏应从“辨伪书”扩大到“辨伪事”,从“辨伪子”、“辨伪史”发展至“辨伪经”,缘此极大地拓展了“古史辨运动”的范围。在此期间,他还在许多方面启发丰富了顾颉刚的 “疑古”学说,并号召顾氏打破“今古文”壁垒。这不仅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