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国家京剧院举行非遗传承…
广州歌剧院建设难度超鸟…
国家大剧院举办“三国”…
“光头大师”艾森巴赫首…
两梅花奖得主元旦携昆曲…
天津评剧院白派剧团成立
广东汉剧院将推出新编汉…
安徽芜湖市艺术剧院挂牌…
《复兴之路》下月“进驻…
“当代大剧痴”马少波永…
最新热门    
 
大剧院版再创辉煌 看《复兴之路》如何“移植”

时间:2010-2-8 10:55:18  来源:人民日报

  大会堂版反响强烈 大剧院版再创辉煌

  票全没了!看《复兴之路》如何“移植”

  1月30日下午5点,北京国家大剧院,王争鸣参加完《复兴之路》的演后会,回到办公室,强迫自己休息一会儿。当晚7点半之前,他还得参加一场会议——春节前最后一场《复兴之路》的演前会。

  《复兴之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人民大会堂演出15场后,“移师”国家大剧院,计划长演80场。自1月15日开演以来,截至30日晚首轮演出结束,该剧在大剧院登台26场。

  “每场演出都要开演前会和演后会。”在国家大剧院,这是只有《复兴之路》才享受的待遇。算下来,两周之内,王争鸣要参加52场这样的会议。“这部戏承载着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大剧院版《复兴之路》的“管家”,王争鸣和他的项目组力求每场演出美轮美奂。

  “压力蛮大的”

  创造大剧院版新传奇

  “压力蛮大的。”得知要担纲大剧院版《复兴之路》的项目负责人,王争鸣的脑袋里闪过了第一个念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复兴之路》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精彩亮相,好评如潮。这部舞台巨制以时间为线索,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通过《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五大板块,展现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生生不息的伟大复兴之路。

  大会堂版《复兴之路》的巨大成功打响了这部舞台巨制的品牌,但却无形中给王争鸣的项目组增添了许多压力:在岁末年初、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上,大剧院版《复兴之路》能否再创艺术新高?能否制造“票房”的新传奇?

  顶着压力,项目组着手筹备。在完完整整看完大会堂版《复兴之路》之后,王争鸣判断:这剧肯定得改,不能完全移植。

  多次沟通之后,大剧院版《复兴之路》对部分节目精简,将原本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压缩在两个小时内。但更难的,却是根据舞台的变化重新编排剧目。“大会堂的舞台以宽阔取胜,气势宏大;大剧院的舞台以纵深和灵活取胜,升、降、推、拉、旋转,变化多端。”

  据王争鸣介绍,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宽32米,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宽18.6米;但在深度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是16米,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却达到了47.5米。

  要充分利用大剧院舞台的纵深和灵巧,为《复兴之路》的演出增光添彩,打造一部经典舞台艺术剧——在比较舞台的差异之后,王争鸣做了这样的定位。

  “这效果大会堂版不具备”

  舞台优势发挥到极致

  “《复兴之路》刷新了大剧院开幕以来的多项演出‘纪录’。”王争鸣掰着指头算:演出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对大剧院舞台调度最丰富、最复杂;参演人数最多,演出阵容最强大。

  这几个“最”都为大剧院版《复兴之路》的移植增加了难度。排练的那段日子里,王争鸣每天8点半到剧院,最晚要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才回家。“回去特别累,但心里头既紧张又兴奋,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静下来。”

  据介绍,参与《复兴之路》的演职员有1100多人,其中演员700人,来自吉林歌舞团、武警总部直属队等不同演出团体。吉林歌舞团演员周岩是第一次在大剧院演出,“感觉舞台很特别,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科技的舞台。”

  700人面对一个全新的、变化多端的舞台,而且要根据舞台变换队形和动作。王争鸣最担心的首先是安全问题,他对舞台道具的尺寸要求和技术规范把关很严。背景音乐合唱团在大会堂使用的梯架子,稳定性不好,“演员走上去会晃。”他让人重新设计了钢架子:坡度不能陡,台阶要宽,像个大桥墩一样结实。

  序幕里,周岩扮演的“和谐少女”在舞台上空飞过,造型惊艳,一下子就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但在第一次吊威亚培训时,她哭了。“为了安全,腰上要系得特别紧。”在天上吊着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结果脚一着地,“就疼哭了”。

  在“安全第一位”的前提下,项目组使出了七十二般本领,将大剧院舞台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序幕《我的家园》和第一章《惊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舞台后方的LED大屏幕只能固定地支着,不能动。但在国家大剧院,换场景时,主舞台降下去,后舞台转过来,惊梦唱起来,大屏幕升上来,圆镜冒出来,观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