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瞿秋白撰写《〈鲁迅杂感…
瞿秋白遗著《多余的话》…
翻译的政治与翻译的艺术…
最新热门    
 
瞿秋白在鲁迅家三次避难:顾顺章叛变时处境危险

时间:2010-2-28 11:51:12  来源:人民政协报

  瞿秋白在鲁迅家三次避难

  瞿秋白和鲁迅在革命和文学的事业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世纪30年代,瞿秋白曾先后三次避难在鲁迅家中,遂成史传佳话。

  第一次避难:“积铁成象”纪念品

    1932年冬,上海顾顺章被捕叛变,党的领导同志随时都有遭捕的危险。

  1932年11月1日,中共“特科”联络员,以秘密的联系方式,向瞿秋白发出“警报”:“有危险,速转移!”

  瞿秋白接到“警报”后并未慌乱,他旋即将文稿和党的一些重要文件装到一只小提箱里,然后与夫人杨之华商量,决定“到鲁迅家去!”时间紧迫,于是瞿秋白与杨之华分头出走,约好在鲁迅家会面。

  瞿秋白离家后,兜了几个圈子,见无特务盯梢,便急速来到四川北路拉摩斯公寓鲁迅家。鲁迅夫人许广平开门,见瞿秋白匆匆造访,必有情况,便机警地让他进屋,落座后告诉他:鲁迅到北平探望母病去了,很快即归。说:“你们来,我会安排好的。”只是问杨之华为何没有同来,瞿秋白说叛徒认得杨之华,为防不测只好分别走。许广平热情地煮了咖啡,等待杨之华到来,但等了许久仍不见到来,焦虑起来,瞿秋白安慰道:“放心吧,之华与敌人周旋是有经验的。”

  11月30日,鲁迅由北平返沪,仍不见杨之华到来,便派人去找,果然在街上相遇,方知杨之华发现有人盯梢,唯恐把“尾巴”带到鲁迅家,只得消磨兜转。是日直至夜幕降临,“尾巴”甩掉了,才至鲁迅家。

  两家欢聚,鲁迅高兴地说:“这回好了,秋白来了,我有知己哩!”

  瞿秋白与鲁迅精诚相见,开怀畅谈,无怪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里记道:“看到他们两人谈不完的话语,就像电影胶卷似的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实在融洽之极。”是的,瞿秋白与鲁迅朝夕相处,倾心交谈,从文化界复杂斗争的形势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两个围剿”,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到“九·一八”事变,从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到中华国土的不断沦丧,等等,两人观点不谋而合,分外投机。这旧社会背叛过来的“逆子贰臣”成了患难之交了。

  鲁迅对瞿秋白的生活非常关心,他特意将自己的书房兼卧室腾出来,让秋白夫妇居住。

  在平日,瞿秋白特别喜爱鲁迅的儿子小海婴,每每看见他那天真稚气的情态,往往想到将来革命成功,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这下一代必然是栋梁大柱了,由此思及自己,一个革命者会随时遭遇不幸,应给孩子留点纪念品,于是瞿秋白夫妇托人到一家大公司买了一盒价格昂贵的高级玩具,送给三岁的海婴。

  这玩具是一种“舶来品”,用铁料制成,可变换组成各种造型,鲁迅称之为“积铁成象,”瞿秋白在盒盖上详尽地写明了众多零件的名称,共多少种,多少件,细心之至。鲁迅目睹秋白夫妇收入微薄,为此深感不安,而瞿秋白意味深长地说:“做个纪念吧,日后孩子大起来,也知道世界上有个何(瞿秋白化姓——笔者)叔叔。”鲁迅深受感动,遂在日记中写道:“……下午维宁及其夫人赠海婴积铁成象玩具一盒。”维宁系秋白笔名魏凝的谐音。

  1932年12月底,新年将近,党组织考虑到鲁迅一家的安全,遂派史平(陈云)到鲁迅家把秋白夫妇接了出去。

  第二次避难:珍贵的合璧

  1933年初,日寇进犯山海关,平津危机。蒋介石非但不抵抗,反而加紧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同时在上海大肆搜捕中共领导人。

  2月上旬一日,中共上海中央局接到秘密情报:是晚国民党特务要在紫霞路一带破坏一处机关,经分析,瞿秋白夫妇住处为首当其冲。值此紧要关头,党派中央局组织部长黄文容(即黄玠然)通知瞿秋白夫妇迅速转移。傍晚,黄文容来到紫霞路,商量去处事,瞿秋白果断不容置疑地说:“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鲁迅那里!”

  他们天黑时分雇了黄包车,来到北四川路鲁迅寓所。

  瞿秋白与鲁迅一见面,宛似久别重逢,迫不及待的心灵交流,便马上攀谈起来。

  重返鲁迅家,瞿秋白深感时日的珍贵,于是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关于当前斗争的情状,关于“左联”的工作,关于文坛舆论动向与诸般文人的分野等,瞿秋白有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需要写出来发表,即先打好腹稿,再征求鲁迅的意见进行修润补充或变换素材,然后由秋白完稿。故而,不少文章实系这两位战友的联袂杰作。

  秋白写作速度惊人。鲁迅家每日午饭后至下午3时为休息时间,这时秋白便关了房门,静静地伏案而写,等午睡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