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流动的古迹“永和堰”纪…
纪实:滇西慰安妇的“黑…
穿越现实:被遮蔽的中国…
最新热门    
 
张闾实:张学良早年忌谈西安事变 晚年坦荡面对

时间:2010-3-4 11:32:35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记者昨日从哈尔滨出版社获悉,张作霖之孙、张学良之侄张闾实所著的《漫漫归乡路》即将出版,作为张氏家族的成员,张闾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母亲口述书写了六十年家族兴衰的点点滴滴。在张闾实的记忆中,大伯在家人面前从来不提西安事变,而到了晚年,他却不止一次跟家里人表示,假如时间流转、历史再重演一遍的话,自己还会那样做。

  -大伯张学良只有过年才能见

  过年红包20年未变

  当年的东北王张作霖及其子少帅张学良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作为产生过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家族,在“西安事变”后,随着张学良遭到长期软禁,这个家族也消匿政坛。目前定居沈阳的张作霖之孙、张学良六弟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三年前返回大陆,由于常有人冒充张作霖后人,当张闾实回到东北拜访张氏帅府博物馆时,博物馆还请曾赴美采访过张学良并对张氏家族比较了解的学者赵杰前来“鉴定”并向台湾地区和美国打电话求证。

  回到故乡后,他曾到锦州凌海祭拜爷爷张作霖,看到爷爷的墓碑,他非常难过,他说,那也是张家孙辈第一次来给爷爷扫墓。“回乡前,听母亲讲了许多关于爷爷和大伯的故事,可当自己在一片玉米地里找到爷爷的墓碑时,当时的凄凉让我泪流满面。家中曾有那么多小孩,在爷爷过世后,却没有人给他扫过墓……”亲历感受真实的一面后,张先生告诉自己要留下来,只是想要让爷爷知道,他还有家人在辽宁,不是只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了。

  据张闾实透露,他父母于1946年到台湾后又先后在香港和澳门居住,张学浚在澳门当老师,教中文,时而也做篮球教练。到上世纪60年代,澳门治安很乱,张学浚让人捎信到台湾,问大哥张学良能否安排他一家回去,后来接到回信称一个月后会来一条船接他们。张学浚到台湾之后拒绝触碰政治,开始做贸易,只在过年、过节时才去拜访张学良。

  “他派两辆车把我们全家都接上山去过年,从没看他下过山,小孩子们只会想到他年纪大了不想跑太远吧,却根本不知道他被软禁的事,但心里都明白他从不了解社会已经有了改变,消费已经变得很贵,这些他一点概念也没有,所以过年的红包20年都没变,一直都是200元。”张闾实回忆说。

  -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

  张闾实先生说,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张学浚从没告诉过他就是张作霖的孙子。上了小学后比较懂事了,就发现叔叔伯伯中有许多的秘密。他从学校的课外读物中发现,客厅挂的老相片中的爷爷是张作霖,每年上山过年见的大伯是张学良,于是开始明白了父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他都没和同学们提过,因为书中说他们是大军阀及叛将,也因此有了不平的心理,时常在学校和同学及隔壁班的打架。

  因此,老师常常请母亲到学校了解他的问题,回家一定会挨罚,但父亲从没打过或骂过他,奶奶知道了却只讲了一句话:“有本事要坏就不要做马前卒,要做就做个最大的最坏的。不然,就别做。”此时他就大胆问奶奶在书里说的关于爷爷的那些事是不是真的,奶奶说:“写书的人没跟爷爷生活过,只是按照政治立场来写的,真实的爷爷是个顾家讲义气的人,如果他不好奶奶不会嫁给爷爷的。 ”奶奶的话改变了他,后来在学校里就不再打架了。

  每次去见大伯,情报单位都会派一辆车在他家门口等候。张学良比张闾实的父亲大20多岁,张学良给他的感觉就像一个大家长,非常和蔼可亲,经常会拿出各种好吃的东西给晚辈吃。张闾实还记得,张学良80岁左右的时候,一家人过去过节,张学良要上二楼洗手间,张闾实看到他的腿不是很方便,就很自然地准备搀扶他上二楼。结果张学良告诉他:“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张闾实说,“后来我懂了这句话,再怎么苦,也要撑下去。这是他给我们男孩子的一个家训。”

  -早年忌谈西安事变 晚年坦荡面对

  张先生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虽然同住在台湾,张氏家族的人并不是有很多机会看望张学良,他的住处四周警备森严,进门的时候要拿出证件一遍又一遍地核对后才能进去。在张闾实先生眼中,大伯是个和平主义者,但是怎么也没想到命运却安排他这个最厌恶战争的人当了军人。或许就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长子,要由他来继承张家的大业。

  张学良在家人面前从来不提西安事变,他家里最早有电视机,有一次电视里演“西安事变”,张学良看了之后很激动,当即把电视关了。以后张闾实再去他家,电视就不见了。而到了晚年,他却不止一次跟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