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五行现实应用
顺利穿越感情雷区
千童信子节:穿越两千年…
金融危机形势下弘扬儒家…
论苏拭的现实主义词风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现…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
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
写境•造境 现实&…
“回归历史”与“面对现…
最新热门    
 
穿越现实:被遮蔽的中国人文理念

时间:2009-8-8 16:48:45  来源:不详
今天,我们是应该“轻视”当代人对物欲和享乐的追求?还是站在传统立场上“对抗”现实的商业化倾向?抑或“回避”这样的现实通过纯粹的学术或淡泊名利的人格来独善其身?我觉得选择上述任何一种立场,好象都难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真正的看法与期望。如果我们不仅仅关注西方“超越”性的人文精神,也不仅仅关注中国儒家的“忧患”意识和道家的“超脱”精神,那么你就有可能去思考建立新的人文理念。我自己十余年来研究的一个概念叫“本体性否定”,它的基本含义是“尊重现实又不限于现实”。我试图通过这个命题与中国文化中已经存在着的一种独立而又与现实亲和的、但却被思想史所遮蔽的人文品格打通,这就是“穿越现实”的人文理念。

 

                                                  人文:人的文化创造

    

         我先解释一下对“人文”的几种基本理解和我对“人文”的基本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个大的方面来理解“人文”,那就是“人的文化”,这样一来,对人文的解释可以因文化、文明的差异而千差万别,在这个意义上“人文”这个词你是说不太清楚的。比如西方式的人文主义和中国式的人文主义内涵就不一样,前者强调“世俗的人”为中心,后者强调“礼仪的人”为中心。而且西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文内涵也会有差异,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对人文的理解就有差异。所以阿伦·布洛克在他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人文就是文化的含义。这种关于人文的文化性理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中国当代人文建设,肯定应该具有与西方不同的性质,与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应该有所区别。

        其次,就是人文的核心内涵,是文化内部二元对立所产生的自由张力。比如,相对于封建专制,人文主要指个性解放和人的解放;相对于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人文包含对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的批判,在西方主要以审美现代性为标志(所谓审美现代性,就是说它不一定设计出比现在民主自由更好的体制,但是它可以对这个体制下发生的问题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批判)相对于世俗主义,人文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超越。我想这可能是90年代市场经济以来,我们中国文化语境下人文的几种主要含义。这种人文与中国传统的轻商文化有关联……其共同点,就是它往往设置二元对立范畴,如大众和精英,传统和现代,禁锢与解放,保守与激进,等等,而且有的时候可以互为人文的解释。

        再次,我想说的人文和第一个含义相关,但又不同于第一种解释,那就是指“人的文化创造”。我们光看人的文化还不行,而且要包含“创造文化”的意思。这个精神我觉得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这个层面上的人文含义,对消解上述人文矛盾是有帮助的。比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在我这里可能就不是主要问题。这不仅因为科学和人文都致力于人的幸福,而且你把人文定位在人的文化创造上,那么科学本身就有人的文化创造,你不能说科学一点人文精神都没有。我们所针对的是科学主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科学主义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信仰的侵害和无视来谈人文,来说科学主义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但仅仅强调人的主体、情感、灵魂、心灵、个性,如果不包含人的文化创造含义,我认为是很可怀疑的。比如我们的情感和灵魂可以用传统思想来支撑,甚至也可以用文革的一套语汇来武装,将亲情异化为革命豪情,这样的人文情操是我们今天需要的吗?所以不问精神、情感、灵魂的思想内核是什么,这种人文品格是要打上问号的。所以科学领域中我们为什么产生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正在于科学领域内我们“人文创造”的品格是很贫弱的。同样,我们如果只能把西方后现代对西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一套话语拿过来,看起来是对工具主义的批判,事实上我们捍卫的是西方人文知识系统,面对的也主要是西方式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被遮蔽了。因为中国的启蒙理性和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主体、情感、灵魂,也不具备我所说的人文创造品格。所以我所理解的人文贫困,就是我们今天丧失了文化生产和知识生产的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所支撑的精神状态。人的文化创造最接近于西方式的“超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文品格具有“超现实性”。但是“超现实”是个笼统的提法,“超现实”可以是乌托邦,可以是进步论,可以是老子的闲适,也可以是禅宗的色空……真正的“超现实”,我的理解是必须具有“创造新现实”的品格。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文理念。

 

                                      “穿越现实”与“超越现实”的区别

 

从20世纪一直到今天,我们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就是“超越”。“超越”作为一个词与西方宗教文化精神有关。第一,因为西方宗教文化精神讲“彼岸”对“此岸”的优越性,在西方就衍生为“艺术优于现实”、“美感优于快感”、“理性优于感性”等二元对立观;黑格尔的“辨证法”也是讲螺旋式上升,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也是将社会发展看作优化过程。所以西方文学观,从古代的“艺术即模仿”到近代的“艺术即表现”再到现代的“艺术即形式”,也被西方的艺术家解释为逐渐向本体优化的过程。这种“优于”思维很容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优越论同构。比如“圣人”对“老百姓”是优越的,“义”对“利”是优越的,“群体”对于“个人”也是优先的。这是我们接受西方式人文理念的文化基础,尽管内在含义有差异。第二,因为“彼岸”对“此岸”是可以分离的,所以“彼岸”在西方可以是一个纯粹的形式存在、形而上存在。比如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海德格尔的“在”,这些概念都带有抽象性,西方理论因此也具有“纯思辨”色彩。由这种抽象性,就自然演化为西方现代艺术的“纯粹形式”,如蒙德里安的几何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纯粹形式认为形式就是意味、就是内容。所以它的内容是莫名的、形上的。这是和“形式和内容统一”中的内容不一样的。比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它批判拜金主义,批判什么你说得清楚。而抽象的形式是完全诉诸于体验,唤起你一种情绪,很难说清楚。这样一个纯粹形式在1985年后中国的新潮文学作家中有过试验,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冲击力是有,但是否留下了真正优秀的作品,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