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白岩松:古典音乐最摇滚…
大师已逝,中国动画产业…
浅谈摇滚文化
最新热门    
 
摇滚已逝,表演依旧

时间:2010-3-4 11:48:25  来源:浙江日报

  2009年秋天的《绯闻女孩》里,Lady Gaga火爆串场,在戏中作为富家女B的特约嘉宾,让大学同学们开开眼,不知不觉认同她的女王地位。 Lady Gaga穿什么衣服我都记不清了,因为那根本也不是重点——她每次出场都穿形状古怪的布料、甚至不是布的,要么穿太多(几朵诡异的大花支棱在身体两侧),要么穿太少(比基尼近乎她的职业装)——这一次,她伴随着人造大火,在舞伴们的簇拥下,披着、裹着、卷着一条巨大的红绸火爆亮相。

  Lady Gaga早先为小甜甜布兰妮写了一首歌,属于幕后工作人员,后来经纪人独具慧眼,把她挖到前台,她立刻以绝色浓妆、夸张造型、强劲舞曲风格登上排行榜,还和麦当娜在节目中对侃、甚至对打(当然这是炒作,她俩在节目后还相拥亲吻呢,你搞不清楚到底哪一部分才是炒作,或许都是)。

  最近她在全美音乐奖的颁奖典礼上一样火爆,钢琴在玻璃房子里,大火也在玻璃房子里,她也在玻璃房子里,穿着SM风格的皮装、能踢死人的金属质高跟鞋,露着大腿根部在钢琴上演奏。我的一位媒体圈朋友评价说,Lady Gaga已然将现场演出升级为了马戏团表演。

  我分不清诸多评论是褒是贬,唯一能肯定的是,她是焦点。

  其实她的声线很强劲,吐字很果断,是唱歌的好料;形象包装更是无懈可击,从扑克脸到机器人,无不让人过目难忘。但她的歌词实在太逊了,比口水还口水,稀薄得近乎愚蠢。但也有朋友说,这就是当今娱乐界需要的,因为受众大都不需要复杂的。大众不需要太多詹姆斯·布朗特,像迪伦或科恩那样的摇滚诗人,一百年出一个就够了。否则,何谓消费,何谓经典?

  2009年夏天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爵士音乐节正在城中热闹演出。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人聚集在蒙特利尔,朋友告诉我,每年约有几十万人拥到城里,就为了在太阳和月亮底下傻呵呵地听音乐、喝啤酒。这就是北美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场音乐会特邀美国摇滚前辈史蒂夫·旺德,他曾是迈克尔·杰克逊的老师,还给迈克尔·杰克逊写过歌,但就在他登场前不久,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很多人相信,这意味着摇滚时代的终结,无论还有多少前辈后辈拥挤在名为“摇滚”的舞台上,它的精神已似油尽灯枯。

  所以,《制造伍德斯托克》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现时,我当然会去看。1969年的白湖,第一批制造出百万人云集的疯狂音乐会,嬉皮精神鼎盛时……那么亲切又那么遥远,有种梦的质地。 

  我相信,《制造伍德斯托克》回忆的重点,便是摇滚精神的本质的反抗性,要改变错误的旧貌,始终在向往不一样的人生。

  大导演李安刚刚拍好这部电影,我为他捏把汗,因为这需要幽默狂喜的理想主义,不知道他是不是能放得开、又踩得到点儿。

  香港文人廖伟棠在博客中把这本书骂了一通,对李安要拍这个戏也是根本不看好,但我喜欢他的结束语:伍德斯托克早已死掉,就让我们在李安的电影里看到它色彩缤纷的尸体。

  回到蒙特利尔的爵士音乐会现场吧。身边的加拿大人说:美国人至少做了一件好事,创造出了布鲁斯,大伙儿一阵哄笑。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的关系向来很微妙,唇齿相依却也恨之入骨。

  后来我看到了马库斯的《神秘列车》,这大概是中国图书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剖析美国摇滚乐起源、摇滚乐精神的一本书。它不是简单的明星轶事罗列,或是厂牌、唱片、歌词的摘录,令我感动的是,马库斯不愧是真正的爱乐人,他向我们指出布鲁斯音乐的宿命感,那消极的忍辱负重的清教徒灵魂在“口琴”弗兰克和罗伯特·约翰逊的坦率歌声中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摇滚精神,又如何演变为我们当代人熟悉的摇滚乐。这一程,绝非是精英文化的流变,而是地道的美国精神在凡众间的明暗嬗变。

  看完那样的灵魂剖析,再看 Lady Gaga,必然会觉得空洞无力。摇滚乐曾经意味着对恐怖和美好、理想和单纯的坦白,时至今日,却成了变相整容业和时装业的附属舞台,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今天的年轻人看到Lady Gaga时的震动,是近乎纯粹的表面化,和20年前的麦当娜、10年前的玛丽莲·曼森相比,她真的更像一个玩偶,假如有更多内涵,她做的也是减法。惊世骇俗的努力若是纯粹为了金钱,那就是庸俗。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意味着还有可能听到中国摇滚,唱着令人亲切的钟鼓楼,唱出一无所有的心声,回过头去看,那真的是中国人昙花一现的爆发。

  但今天呢,流行音乐在瓶颈里嘶声力竭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