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巢峰不辞长做《辞海》人 经历40年编纂工作

时间:2010-3-8 18:25:07  来源:文汇报

  题记

  83岁的巢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颠覆了我对年龄的偏见。他几年前搬进位于延安西路一个时髦的新楼盘,在偌大的房子里,各种版本齐全的《辞海》分列在书橱中。他虽戴着老花镜,手里把玩的可不是紫砂茶壶或铁蛋子,而是一只时尚潮人爱玩的手持阅读器。事先,早就有人跟我“爆料”说,老巢最近有了新宠,在辞书出版社进进出出,时常能看见他埋头于手中的平板儿,琢磨着还有啥新功能可开发,其状十分可爱。

  直到亲眼所见,我终于信了。

  巢峰手里的阅读器是近来狂销7万套的2009年出版的《辞海》(第六版)的衍生产品。此次编纂的《辞海》,首次推出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手持阅读器。这不,新品还未正式投入市场,老巢就弄了一个样品先玩起来。巢峰说:“人会老去,《辞海》不会。目前国内的一些电纸书厂商最大的‘瓶颈’只是在卖硬件,内容资源跟不上,而《辞海》搭上了最新的数字技术平台,又是一种生命力的延续。”老小孩儿当即提出,要跟记者比试查《辞海》的速度。查的是被《辞海》(第六版)收入其中的热词“蜗居”,他的手持阅读器当仁不让地胜了我,这个编了一辈子《辞海》的老头儿仰头哈哈地笑,十分得意,十分天真。

  去年年底,巢峰入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名单。令人伤感的是,名单中很多名字都打上黑框,韦君宜、叶至善、边春光、严文井、赵家璧、钱君匋、胡道静、罗竹风、舒新城……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如今却已然离去。空下来,巢峰会对着这些名字一看很久,特别是罗竹风、舒新城二位,都跟《辞海》有着道不尽的渊源。如今,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上,他们“小团圆”了,老巢早已看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交谈中,我发现巢峰对社会文化事业始终抱有热忱,始终充满反思精神。他编了这么久《辞海》,却认为不该拿《辞海》稿费,他说领了工资就不该再拿稿费,况且夏征农、罗竹风他们都没拿。他用积累下的几十万元稿费设立了“巢峰基金”,用于出版社的公益事业。他还说打算搞一个“《辞海》编纂奖”,奖励为《辞海》工作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可以不计得失,可是不能不为他们计”;他说,《辞海》过去的编写方式,在现在看来已经有点过时了。那个千军万马、劳师动众的投入,实在可以动脑筋改革一下。他说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收词可以在网上搞,《辞海》的作者总要由年轻人来担任,不能总是我们这些老头儿……

  我们的对话,片刻没离开过《辞海》,偶尔我将话头扯出去,老人总能适时地兜回来。83岁的他,每天还坚持去出版社上班,想的也都是《辞海》那些事。我曾用当代青年的思维去揣测,一个一辈子活在《辞海》这桩事中的人生,究竟是种不幸还是幸福?通过巢老一下午声音高亢、目光矍铄,能准确地记得每一件与《辞海》有关的往事,并用他并不标准、带有阜宁腔的普通话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

  两个“不曾想” 两个“难忘怀”

  经历过《辞海》40年编纂修订工作的巢峰,在2009年第六版《辞海》面世前曾忧心忡忡:因为工具书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总是上市火爆一阵,然后发行量逐步递减。在人们习惯用Google、“百度知道”代替传统工具书查阅的当下,新版《辞海》能够打破“怪圈”吗?

  如今,上市4个多月卖了7万套这一事实打破了老巢的忧虑。巢峰认为,新版《辞海》彩图本的旺销,与其十年一修是分不开的。社会形势和科学技术文化等天天变化,如果不加修订和编纂,工具书就没有生命力。

  巢峰对很久以前的事记得非常清楚。他告诉我说:“其实《辞海》一直是畅销书,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辞海》自第二版(1965年出版的“未定稿”)出版以来,各种版本已累计发行近600万套。各学科的分册销售已近2000万册啦!”1975年,当时的巢峰顶着“反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罪名“下”到辞海编辑室,未曾想过自己将与《辞海》相伴40多年。

  同样令他没有想到的,是1979年《辞海》(第三版)面市的盛况:当时全国的需求量是如此之大,在那个历史转型期,新版《辞海》是带着300多万册的印数来到这个世界的,可是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巢峰回忆说,当时一般人的工资是36元,而《辞海》缩印本的定价是22.20元,并不便宜。因为供不应求,一本《辞海》当时的黑市价居然卖到44.40元。上海工具书店被蜂拥而来的人挤得没法了,甚至出台了新婚夫妇凭结婚证购买《辞海》的“土政策”。现在很多中国人的心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