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单霁翔:从“遗产大国”…
单霁翔:南海I号让人充满…
最新热门    
 
单霁翔委员等:新时期应该使文化遗产拥有尊严

时间:2010-3-9 14:22:08  来源:人民日报
独特魅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对文物造成了很大伤害。怎样才能调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培育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首先领导干部要提升人文素养,并培养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郑欣淼说,“如果没有树立起这个意识,文物保护就很难进行下去。”

  “随着时光流逝,一些文化遗产对于民众来说渐渐难以理解,而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疏远’、‘情感淡漠’,往往会造成距离感的加大,这将严重地影响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单霁翔说,“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事业中,还是在考古发掘和文物建筑修缮等工程中,以及在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示等工作中,都应该积极取得广大群众,特别是当地居民的理解和参与。”

  “遗产所在地的居民对遗产保护具有重要责任。”郑欣淼说,“要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就要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张锦秋认为,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培养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二是严格执法,加大对破坏文物行为的执法力度;三是培养文物保护志愿者。“现在有些青年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抵制破坏文物的行为,这是很好的”,张锦秋建议,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如果一个小朋友对一个成年人说,请不要乱涂乱画,效果一定要比相关管理人员制止要好得多。”

  记者 刘阳 杨学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