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菲利普•格罗斯:…
最新热门    
 
毕格罗的获奖:性别炸弹是被拆除了还是引爆了?

时间:2010-3-11 10:10: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者按

  《拆弹部队》在本届奥斯卡的大胜,是影片的胜利还是女导演性别的胜利?

  争论仍在继续。在男性主宰的好莱坞甚至全球电影圈,凯瑟琳·毕格罗的名字意味着一枚“性别炸弹”。只是我们还不能确定,奥斯卡小金人的荣誉,“最佳导演奖首次颁给女性”的突破,是意味着横亘在片场、名利场、权力场的性别炸弹被拆除了,还是它其实更加醒目甚至被引爆了?这也许是枯燥的本届奥斯卡颇为有趣之处。

  谈论凯瑟琳·毕格罗,总离不开性别,但别忘了,她也有一个精彩人生。

  有“电影狂人”卡梅隆在奥斯卡这个擂台上戳着,作为女人的凯瑟琳·毕格罗的胜利真是惹眼。她虽然气质高雅、容貌端庄,但是,如果只凭着她诸多作品里的那股男人气质来展开想象,完全可以出现一个画面——她在角斗场里以一个大背挎把“世界之王”卡梅隆撂倒。

  毕格罗显然是个电影界的狠角色,拍的是“猛片”,话音也阳刚:“拍男人的影片,我能干得更牛!”有这样的势头,毕格罗让奥斯卡换了“江山”,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导演。这似乎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芭芭拉·史翠珊说:“这一时刻终于到来”;网友赞扬:“她显得多不凡啊,简直就是纳威星球上的来客”;而奥斯卡奖也借此“升华”了自己——敢于让在全球制造票房旋风的商业巨片《阿凡达》扫兴而归,敢于直面全球影迷如浪潮般的争议,这显示了何等的勇气与坚守?而对于毕格罗来说,这几乎是一种“新生”:在第82届奥斯卡之前,她被人冠以“卡梅隆前妻”之称;而从此以后,凯瑟琳·毕格罗成了一位独立人物,一部可以独自成章的神话。

  以暴制暴

  -“拍战争暴力片就是很对我胃口。听说如果遇到对的事情,摄像机自己都会做出反应。我的摄像机就是这样”

  凯瑟琳·毕格罗身高1.82米,长发披肩,如今已经58岁,比卡梅隆还大三岁,但看起来却非常年轻。她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从小就热爱绘画和骑马。据悉,凯瑟琳学绘画是受父亲影响,其父的理想是当个漫画作家,之后“未果”,于是,凯瑟琳继承了父亲的志愿。凯瑟琳早年曾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二十岁时得到奖学金进入惠特尼博物馆进行独立研习,在那里,她拥有一个独立的画室,经常接受艺术名家的指点。

  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凯瑟琳感到满足,她突然发现电影才更能让她表达内心,于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除了做导演之外,她也曾在影片中客串一些小角色。对于绘画与电影的关系,毕格罗说:“画画至今仍是我的爱好,但电影的魅力则在于它可以让更多人知道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看了《拆弹部队》之后,就会知道凯瑟琳·毕格罗的镜头中流动的是男性荷尔蒙,她通过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以趋近真实的影像,冷静、客观地再现美军拆弹部队的日常形态,表达了一种对战争的反思,其中的价值观也许更契合美国主旋律精神,中国观众能否认同有待商榷。但毕格罗对于电影的掌控力却毋庸质疑,她用一个个命悬一线的炸弹故事,营造了身临其境窒息感,让观众感觉到冰冷的死神正在不怀好意地游荡。而拆弹大兵的脆弱头颅面对非死即生的胁迫,神经已经被折磨到极致,他们时而狂热、时而沉迷、时而清醒,在看似正义的光辉下,对战争产生了“毒品”般的依赖,不可自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拆弹部队》都实在不像是女导演的作品。

  不过对其颇为了解的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早就说过,“毕格罗对战争和冲突感兴趣。”事实上,凯瑟琳的导演作品并不多,但部部都是强悍之作。1978年,她首次触电拍摄的短片《搏命者》就充满暴力,这部17分钟的作品描写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生猛战斗,与她之后影片的风格如出一辙——擅长刻画人物情感,目光多集中于处于极端境地的男人身上,强调雄性、暴力和权力。之所以偏好这样的题材,与她对于世界的思考不无关系,比如在谈起《搏命者》的主旨时,她说道:“通常,人们会以为敌人就存在外部的世界中,可能是一个警察、一个政府,一种制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思维是非常阴险的,人类可能就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对于野蛮和极端的崇拜与复制,我的影片在‘以暴制暴’。”

  毕格罗也曾拍过一部女性题材电影,1990年,她拍摄了《霹雳蓝天使》,讲述男杀手如何引诱一位被停职并接受调查的女警官。虽然女人成为主角,但是毕格罗只是把男人和女人的位置互换了一些,影片依然是“雄性十足”。

  面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