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2009报业广告状况或成今…
凤凰卫视与南方报业集团…
问道水系的分析
中天八卦解释《问道论》…
问道五行竞猜
最新热门    
 
问道报业:新媒体来袭

时间:2010-3-24 11:52:4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发展迅猛,对传统报纸带来很大冲击。比较传统报纸和新媒体的相互优劣,笔者认为,今后或许两者能走出一条相通相融、彼此借鉴之路。对于传统报纸而言,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形势是严峻的,但如果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及国家提出的振兴文化产业的大框架内来看,其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但前提是,传统报纸要学会在冲击下加快改革步伐,及时转身,做大做强自身品牌。

  新媒体有优势也有短板

  新媒体与传统报纸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新”,具体表现在,新媒体有强烈的科技色彩。各类新媒体如播客、博客、社区论坛、视频,以及手机报、电子阅读器、微博等,都或多或少有着日新月异的技术背景,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后台服务。再加上国家出台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政策,带来很多终端消费产品的新契机。同时,新媒体可以实现灵活报道及互动。并且报道突发新闻优势明显,只需通过网络发送即可,能迅速送达终端。

  此外,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优势非常明显,读者能及时对突发新闻作出回应,且时间、空间不受过多限制。新媒体不但具备了报纸的阅读特点,还具备了广播的音频和电视的视频特点,将多种传统媒体特性融为一体。另外,新媒体有容量优势。报纸报道新闻的弱点在于版面有限、时间固定,这些对于新媒体来说都不是问题,其容量可根据需要无穷放大,并且可以作为资料,供读者保存查阅。

  但即便如此,新媒体仍然有其发展的短板。一方面,其技术是优势,有时也是劣势。新媒体依托于强大的技术能力,奉行技术为王的理念,但只要是技术,就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比如黑客、病毒攻击、操作失误等,而且技术的不稳定性,常会遇到操作故障,甚至受到突然事件的影响,比如恶劣天气、事故等,其稳定性仍有待磨合。另一方面,其权威性不够,公信力较弱。虽然新媒体获取了年轻人的青睐,但相当数量的年轻人是以娱乐心态对待,遇到重大的新闻事件,新媒体的权威性仍有待加强,尤其在遇到对相关社会群体有可能导致纠纷的事件中,新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此外,新媒体的安全性也有待提升。新媒体的优势之一是其开放性,但社会是复杂的,不同的人群心态取向差异较大。相对报纸成熟的审稿程序,新媒体的安全性遇到严峻的挑战。信息的筛选、受众情绪的引导、权威声音的发布、不良信息的及时剔除等,新媒体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和引导。

  报纸需正视压力找优势

  举个例子,传呼机的消失是因为手机短信完全取代了其功能;电报的消失是因为电话的普及;人们不再写信是因为其成本高、沟通速度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司机仍固守着收听广播的习惯,电视的出现并没有让广播消失,反而是开车的人群越多,广播固有的市场越大。

  对报纸而言,无论新媒体进入3G还是今后的4G、5G时代,报纸都有其发展空间,因为报纸的很多内在属性和职能是新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

  报纸的优势在于发展模式成熟、声誉卓著、公信力强。在新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之前,报纸应加快自身改革步伐,做大做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创新,形成鲜明的特色,打造品牌优势。

  在新闻报道的领域,报纸最大的优势在于深度报道,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尤其在一些领域,比如经济报道、重大事件的报道、重大活动的报道,报纸应推出相当分量的版面,以一次性深度解读的气势,深入采访,将报道做深做透。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但网络新闻对很多现实问题的把握有一定偏差,甚至以讹传讹。报纸应坚持理性、公信力的报道模式,形成厚重、权威的自身品牌特色。

  做好活动策划,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报纸发展到今天,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如果还抱着过去那种仅靠突发重大新闻打天下的思想,明显在内部资源配置上难以长久持续。对读者来说,让他们记忆最深刻的并不是某次看了某条重大新闻,而是曾经参加过报纸的某次活动,这些读者的忠诚度较高。报纸应利用品牌优势,和相关单位、部门、行业协会等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共同经营市场。

  同时,报纸还应修补自己的短板。首先,报纸应利用网络强化与读者间的互动,除了版面,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连线、报社网站链接等,快速获取读者的声音,衡量新闻价值后,及时在版面上予以体现。考虑到目前新媒体发现问题较快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报纸报道应侧重读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解决。

  此外,可以考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