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研究古诗,最好不要以清…
周海婴:母亲遗愿出版手…
鲁迅家人:鲁迅研究存在…
陕西省社科院文艺研究所…
九旬老人20载倾心研究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
李莲英为何得宠?只因对…
德研究人员发现:沙漠蚂…
海洋生物学家研究称:虎…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敦煌…
最新热门    
 
研究称:地球曾是一个“雪球”

时间:2010-4-2 14:21:56  来源:南方周末
。他们认为,当时在赤道地区的确有一些冰雪覆盖,但是还有很多水域其实并没有结冰,海洋还保持着与大气的连通。他们称这样的地球为“半融雪球地球”(Slushbal Earth)。

  伦敦帝国学院的地质学家艾伦(Philip A. Alen)在新元古代的冰期沉积岩中发现了一些波纹状的痕迹,这被认为是反对“雪球地球”的有力证据。在沉积岩形成的初期,如果周围的水体发生波动,就会在沉积岩中留下波痕的记录。艾伦认为如果当时的海面完全被冰雪覆盖,水体应该是非常安静的,不会在海底的沉积岩中留下痕迹;只有海面是开阔的,受风力产生波纹,水下的沉积岩才会留下这样的波纹印记。

  德国申根堡研究所的米切尔斯(Arne Micheels)对当时的气候变化进行了一个模拟实验,结果也支持“半融雪球地球”。他们发现,如果当时是一个完全冰封的“雪球地球”,赤道附近的气温可能在零下45℃左右,而两极的气温将低至零下70℃以下。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在零下56.6℃就会变成液体,在零下78.48℃就会变成固体。可以想象,如果两极的温度达到零下70℃以下,二氧化碳将变成液体或者固体,那么大气很难保持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无法形成有力的“温室效应”,“雪球地球”将不再融化。另一方面,如果当时是一个“半融雪球地球”的话,两极的气温可能达到零下50℃左右,而赤道附近的气温还保持在零度以上。这样的结果不但满足了赤道附近的水域不会完全结冰,同时也保证两极大气中二氧化碳不被液化或固化,确保这个“半融雪球地球”最终能够因为“温室效应”而融化。

  “雪球”和“半融雪球”假说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它们的争议一时还难以分出高下。霍夫曼在2009年提出了“泛冰期”(pan-glacial)的概念。这个概念源自1926年英国气象学家布鲁克斯(C. E. P. Brooks)对地球的气候状态的划分,他将地球的气候状态分为“无冰期”(non-glacial)和“含冰期”(glacial-interglacial):“无冰期”是指在地球两极都没有冰盖的时期;“含冰期”是指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具有一定范围的冰盖,就像今天的地球。霍夫曼提出,新元古代的冰期不同于这两种气候状态,应该称为第三种状态“泛冰期”,即全球的高、中、低纬度都有冰盖。

  “泛冰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雪球”和“半融雪球”的争议,但是却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无论是“雪球”还是“半融雪球”,新元古代的这次全球性冰期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严寒气候。这样极端的气候变化,必然为地球系统带来深刻的变革——也包括地球上的生命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