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
李栓科:多一些科学分析…
最新热门    
 
沙尘暴的“功”与“过”:根本原因是气候干燥

时间:2010-4-12 9:48:34  来源:外滩画报

  沙尘暴的“功”与“过”

  这是继2006 年以来北京遭遇的最大沙尘天气。与往年不同的是,这轮沙尘暴的足迹也侵入了上海、南京等江南地区,甚至到达香港、台湾,成为近4 年来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3 月下旬,花苞初放,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而来,让刚入春的城市黯然失色。3 月22 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由卫星从太空拍摄到的中国沙尘暴照片——沙尘覆盖了照片的下半部分,同时环绕右侧,并在图片中部留下一个巨大的球状沙尘带,整体构成一个逗号的形状。少数地标在沙尘的笼罩中依稀可辨。

  3 月20 日清晨,北京天色昏黄,大风挟着沙尘袭来,卷起阵阵尘土,使得北京全境“沦陷”为浮尘区,空气达到了五级重度污染。外出的行人纷纷戴上口罩和帽子,一些没来得及戴口罩的行人用围巾把头和嘴包裹得严严实实。网上也流传着一张沙尘暴前后天气对比的照片——从同一个角度望去,连醒目地标央视新大楼都“消失”不见了。

  这是继2006 年以来北京遭遇的最大沙尘天气。受来自亚洲大陆的蒙古气旋和冷空气影响,大风裹挟着沙尘席卷了亚洲多个国家。与往年不同的是,受到华北沙尘暴及东北季候风南移影响,这轮沙尘暴的足迹也侵入了上海、南京等江南地区,甚至到达香港、台湾,成为近4 年来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只要沙源地存在,沙尘暴就不会消失北京的沙尘暴由来已久,林语堂曾记录过20 世纪上半叶北平的沙尘暴:“尘土很像一层厚厚的云。它钻进人们的耳朵和鼻孔里,弄得满嘴沙砾。漂亮的女人坐在黄包车中,用美丽的丝巾蒙着脸,丝巾随风飘动着。家中的每件物品也都被蒙上一层细尘土。”

  每年春天,北京和北方其他地区都会受到沙尘天气或大或小的影响。上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沙尘暴要追溯到2006 年。那一年入春后截至当年5 月底,我国北方地区连续遭遇10 多起沙尘暴和扬尘天气。

  北京邻近亚洲内陆干旱区域,如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其地理位置和本身半干旱区的属性使沙尘暴成为频发的自然现象。“春季是北京沙尘的多发期,只要有沙源地存在,沙尘暴就不会消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小曳表示,“而在同一个沙地,这次可能是浮尘,下次可能就是沙尘暴,决定因素是气候。”

  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干燥。自1999 年以来,我国受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的影响,东南暖湿气团势力弱,干旱寒冷气流长期控制北方,造成大范围干旱、强气流过境多。但人类活动干预陆地表面特性会加剧气候干燥的严重性。过度放牧、开垦草原、或把原本用来放牧的土地用作农业用途,这些都会加剧土地沙漠化的程度,从而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沙尘暴有“过”也有“功”

  其实沙尘暴不仅仅在亚洲出现。由于全球陆地面近四分之一都遭到沙漠化的威胁,北美、澳洲和中东地区也会出现沙尘暴天气。

  北美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美国南部“沙尘盆”地区向北延伸到加拿大的大草原。由于移民垦荒,在20 世纪30 年代连年大旱情况下,美国也频繁发生灾害性的沙尘暴。1935 年4 月14 日,一个“黑色星期日”,美国沙尘盆地区发生了一次强沙尘暴,狂风大作,白昼如夜。“black storm(黑风暴)”一词也许就源于此。

  “其实今年是比较特殊的。由于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每年3、4 月份的冷空气不强,反而使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减少了。不知道这算好事还是坏事。”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主任刘绍臣博士说,“反过来说,沙尘形成的气溶胶能大量反射掉地球的太阳辐射而降温,从而减缓全球变暖。沙尘暴可以说有功也有过。”

  沙尘暴的“功”还体现在控制酸雨和改善海洋生态系统上。气溶胶中含有较高的钙含量和丰富的铁元素——钙元素能使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有效地减少酸雨;铁元素能使沙尘粒子飘落到太平洋和大西洋,促进海域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生长,改善海洋生态系统。虽然沙尘暴的环保作用在意料之外,但依然不可小觑。

  沙尘暴13 天就能绕地球一周此次沙尘暴挟土南下,波及上海、香港、台湾等地,足迹遍布之广引起了不少恐慌。不过上海和港台市民不必太过担忧。“今年冷空气比较强大,气团相对比较靠南,才会从高空把沙尘带到上海和香港。但南方素来地表潮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