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0载,洋洋4.5亿字,《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
筑就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
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是我国各族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最古老而又最鲜活的文艺形式,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民间艺术如何衍生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有多少记录?现在的状况如何……人们并不太清楚。翻开厚重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凝结10万人的理想和年华
450册,4.5亿字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目前全部出齐。这是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国家社科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方面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工程。
全书共298部省卷,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十个门类。每一门类按省分卷,全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民族民间文艺的保护和发展。1979年,《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周巍峙、吕骥、李凌、孙慎、吴晓邦、张庚、钟敬文、贾芝、马学良、罗扬等专家学者,分别担任总编委会主任及各部集成志书主编。
编纂工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及各地党政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全国10余万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足迹遍及广袤草原、高山密林、海疆边陲、农村沙漠及城市工矿,进行全面的民间文艺普查、记录、整理、研究,收集了超过100亿字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珍贵的手抄本、资料本及录音、录像、图片资料。
这部鸿篇巨制凝结了诸多工作者的理想、情感、汗水和生命年华。这之中,有的人为抢救集成资料,不幸被洪水吞噬;有的人在采风的山道上不幸殉职;有的人身患重疾仍然工作,病逝在岗位上;有的老同志临终时特别嘱咐:等参与编纂的志书出版时,放一本在自己的骨灰盒上……
经过30年的努力,这部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状况的鸿篇巨制,终于在2009年10月全部出版,向新中国六十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几千年无形遗产成有形财富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记录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全貌。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对流行在田间地头的民间歌曲进行全面的普查和收集,收入精选的各民族民歌共4万余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不仅记录了每个舞蹈节目(或舞种)的动作、音乐、场记、服饰、道具,还涵盖了每个舞蹈的流传地区、历史演变、风格特色、有关传说等所有相关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收录了包括中国各民族人民群众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各种体裁和样式,如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无形的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系统、丰富、可靠的资料;它第一次全面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民族民间优秀文学艺术成果,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民间文艺的发展规律、审美观念、欣赏习俗,为繁荣文艺创作,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相关部门制定全国或本地区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民族民间文化第一次全面进入了国家志书,标志着由劳动大众创造和发展起来、活跃在民间的民族民间文化,登上了国家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为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出版,也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多彩的瑰宝,对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朱基钗 袁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