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领导干部的读书观:毛泽…
温总理美女翻译也出错?…
忆给总理当翻译:周总理…
大旱中的“泼水节”:总…
马克·吕布:曾拍摄毛主…
流利翻译总理引用诗词 …
《周总理像》荣获“新中…
特殊年代的传播:伪造的…
20前总理提议 韩媒:韩…
合肥市龙泉山将建“周恩…
最新热门    
 
周总理读书观“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给人的启示

时间:2010-4-23 23:50:10  来源:人民网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学习读书问题,大家印象非常深刻,自2002年以来,胡锦涛多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温总理强调“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今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可见中央对领导干部学习读书非常重视。

  学习读书的重要性,人人有体会,我个人认为学习读书至少有两点益处,一是领导干部个人党性会比较强、心态会比较宁静、心情会比较从容、头脑会比较理智、胸怀会比较豁达。二是决策比较理性,善于与群众沟通交流,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强,领导干部学习读书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部门的命运。

  那么,作为领导干部,应该讲究什么学习方法、读什么书才能达到以上两点效果?这里,我以为有必要重温周总理1943年写的一篇文章《我的修养要则》,这篇文章很短,只有七句话,《我的修养要则》第一句话这样写的: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给人很多启发。

  所谓“宁精勿杂”就是读精品佳作,不要无选择地什么都读,著名小说家、艺术家赵树理的一句名言“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证明了周总理学习方法是对头的;所谓“宁专勿多”我以为就是要专心致志,有重点地阅读,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每一种书都读遍,卓越的政论家邹韬奋也谈到读书要“专”的问题,他说“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因此,我认为领导干部要牢记周总理的“精、专”读书观。领导干部“精专”学习方法还不够,我以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该读,原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竟然随身携带《赌术精选》、《赌术实战 108招》,赌术“精专”有什么用呢?俄国的别林斯基说得更明确:“读一本选择不当的书,比完全不读书更坏、更有害。”,所以,领导干部还要讲究读什么“ 精、专”书。

  我以为党的领导干部一是要下决心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做到“精专”。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譬如,学习《毛泽东文选》可以增强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辨证思维、逻辑思维,那么我们就能运用唯物辨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讲话、写作逻辑性会比较强,又譬如,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能拨开我们思想云雾,增强创新思维,将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再譬如学习《科学发展观》就可以提高我们处理、化解矛盾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以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对全局以及局部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还认为党的理论著作要做到系统学习,如果不能做到系统学习,也就无法真正达到“精、专”,就不能认识到它们之间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有可能一知半解,甚至会把党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思想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与“特色社会主义”面前打转、折腾,不利于促进我们各项工作。

  二是读一些法律以及专业知识的书籍,时代在变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赖于领导干部知法、守法、执法,国家制定法律几百种,法律条款不胜数,我们就要针对本部门的相关法律条款来读,譬如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干部,不懂《环境保护法》那是不行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法律书籍读,才可以做到“精专”,同时,事物在变化,人的需求也在变化,读一些专业知识的书籍,这是不可少的,譬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广,主管教育的官员却不知道新课程方案是什么?怎么行呢?秘书说啥写啥,领导讲话报告照读,有时会闹笑话的,只有知识“精专”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工作中去。

  三是读一些历史、文学方面的书,大家知道一名领导干部,时刻要讲话、做报告,要搞思想政治、鼓动士气的宣传工作,要把工作做到家必须做到旁征博引、多方论证、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否则就收不到应有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这里我需要指出领导干部应该学习胡总书记与温总理,从他们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中,从他们旁征博引的讲话中,可以知道他们非常重视读历史文学书籍,温总理的床头就放了一部《沉思录》。这里我也需要指出,某些地方干部做报告,不去结合本地实际,不领会上级精神,报告内容换个地点或人名,生搬硬套,往往没有新意,有个别的省市政府部门把它省、市政府部门的总结随手沾来,总结内容换个地名就变成本地方本部门总结了,这种现象让广大干部、人民群众非常厌烦,其原因是某些领导干部或某些秘书没有丰富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等,没有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等做铺垫,报告或讲话就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