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情爱文学大家渡边淳一:…
李煜词情感表达与符号选…
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情…
《聊斋》情爱故事的矛盾…
试论李煜词与李清照词亡…
最新热门    
 
李煜情爱信物现南京? 古代银盘引专家关注(图)

时间:2010-5-10 12:24:44  来源:扬子晚报

  李煜情爱信物现南京?

  一件刻有“皇后”字样的古代银盘引起专家关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千古绝唱的《虞美人》词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才子皇帝南唐后主李煜留给后人的佳词丽句。幽怀故国,情深意切,肺腑之感,催人泪下,道出了亡国之君的独自忧愁与无可奈何。近日,南京发现一件刻有“皇后”字样的银盘,经专家几年的研究后鉴定,为至今现存唯一“皇后”专用器皿,推测是李煜与姐妹皇后生死情爱的信物。

  白下路一处工地捡到银盘

  昨日,南京的吕先生来到本报,他从包里取出一件带锈迹的银盘,称是多年前在白下路附近一处建设工地捡到的。记者看见此银盘整体呈黑色银锈,直径大约8.5厘米,局部有绿色锈,呈六棱形,边口有折沿,还有圈足。盘内錾刻着“皇后饭囗”四个楷书大字。字体规整,排列整齐,银盘内并无其它纹饰。吕先生指着四个楷书字样说:“也许读作‘囗皇后饭’,其中一字,因有浮锈遮住,暂时无法认出。”

  随即,吕先生带记者一道拿着银盘来到南京古代艺术品、历史研究学者盛华杰工作室,盛先生说,几年前看到此银盘就已开始研究,“饭”字,在古汉语中有用餐器皿或就餐地点等意思。他认为,“这件银盘,为典型的五代器型,包浆凝厚,锈色自然。从‘皇后’等文字判断,錾刻大气、秀丽、庄重,既有唐代颜体的遗风,又有南唐委婉的俊秀,极富皇家风范。另外从出土地点看,为南唐皇城遗址。该银盘应为五代南唐时期,宫廷皇后的专用器皿。”

  见证李煜与姐妹皇后爱情

  “银盘上刻着皇后字样,非同寻常。”为了慎重起见,盛先生和吕先生二人开始查阅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各类书籍、报纸的资料,均没有发现我国古代带有“皇帝”或“皇后”字样的盘、碗、瓶、罐类等器皿。他们认为,这件银盘为现存我国最早有“皇后”字样的银质器皿,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有“皇后”字样的器皿。

  两人考证后发现,南唐时期的文物遗存甚少,特别是宫廷遗物。位于南京南郊的南唐二陵(烈祖李昪和元宗李璟),早年被盗,仅留下珍贵的玉溢册和陶、木俑等,而后主李煜遗留物品存世则极为鲜见。

  “如果此件银盘真的是后主李煜皇后的遗留物品,那么我们可以从银盘推测,当年,南唐后主李煜先后与我国古代唯一的姐妹皇后大小周皇后,卿卿我我,恩恩爱爱的美好时光。”盛先生说,这件银盘也许是他们生死情爱的信物。

  以泪洗面写下《虞美人》

  据史料记载,南唐建国仅三十九年,共有三位皇帝,四位皇后。第一位皇后为宋福金,南唐烈祖李昪的皇后。第二位皇后为钟皇后,南唐元宗李璟的皇后。第三位皇后为大周后,原名周蔷,小名娥皇,司徒周京的女儿,她就是李煜的第一位皇后。周娥皇是位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箫琵琶。”史书记载她“有国色”。她重新考证编排唐明皇时代的“霓裳羽衣曲”,使其再次流传于世。

  大周后与李煜感情甚笃。大周后生病期间,李煜朝夕相伴左右,所有的饮食他都要亲自照顾,汤药也一定要亲口尝过,才喂给妻子,大周后病入膏肓,临终前,亲笔写下遗书要求薄葬,将自己臂上的玉镯去下,交给李煜,留作纪念。大周后去世仅仅一个月,出现在葬礼上的李煜,就已经由一个“明俊蕴藉”的28岁青年,变成了“形销骨立”、不扶杖就无法站立的“形骸”。李煜为爱妻写下多篇诗词,并自称“鳏夫煜”。

  大周后死后,她的亲妹妹小周后成了李煜的继后,为南唐第四位皇后。小周后容貌靓丽,棋艺精湛,爱好奢侈享乐。公元975年,金陵城破,李煜由皇帝变为囚徒。赵光义夺取皇位之后,经常让小周后去宫中,并留宿多日,曾多次侮辱小周后,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此中日夕,以眼泪洗面”,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公元978年七夕,李煜42岁生日,写了流传千古的词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传到宋太宗赵光义那里,词里的家国情绪,让赵光义大怒,于是让秦王持御赐牵机酒,毒死了李煜。李煜死后不久,小周后由于哀思,仅数月也身亡了,死时年仅28岁。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