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现代舞坛传奇”阿库·…
海归神童携手“感动中国…
“苏州-绵竹”携手打造…
重庆将携手台湾出版抗战…
2009年电影盘点:电影和…
中美版权机构携手阻截影…
庆祝国庆晚会策划书:携…
最新热门    
 
湖州携手千年《茶经》相恋中国长兴陆羽国际文化节

时间:2010-5-23 12:44: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湖州5月22日电(记者 柴燕菲 见习记者 沈兰)湖州市长兴县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今天,它承载着千年浩荡的唐风与现代文明畅谈一场关于茶文化、关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恋爱。

  5月21日至23日,来自国内外的数百名茶界专家、文化名流、经济学者共聚陆羽《茶经》诞生地——长兴县,坐而论道文化经贸盛宴——第二届中国湖州(长兴)陆羽国际茶文化节、第三届中国•长兴陆羽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暨中国县域金融论坛。

  千年唐茶古韵 今朝承载

  英国学者麦克拉拉说,如果没有茶叶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更没有学者豪言茶叶改变了世界。据悉,中国作为茶叶原产业地及发祥地,而长兴县又是大唐贡茶紫笋茶的故乡,承载着千年茶古韵,今朝缓缓走来。

  历史上的长兴县素有“鱼米之乡”、“东南旺县”美誉,自唐代起,因茶事鼎盛,更成为了“大唐茶都”。唐上元年间,陆羽隐居江南,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公元764年,他徒步来到太湖西南岸的长兴顾渚山,惊叹于此处金沙泉的甘醇、紫砂壶的精致和一种紫色呈笋芽状的野茶奇香,于是就在山中结庐,潜心制茶研学,后来他写就了中国历史上首部茶叶旷世巨作《茶经》。

  陆羽在湖州卓越的人文环境中与文人耿湋、朱放、张志和、李治、刘长卿等交往,有助于思想、情感、人品和文品的进一步丰富、升华,从而在撰写《茶经》中写出哲学性、文学性与科学性极强的论述。陆羽在湖州建有苕溪草堂和青塘别业两处住所。他在“自传”中说:“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固定的住所和日常生活的保障使陆羽得以安心整理材料,潜心构思,专心修改、定稿《茶经》。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认为,一杯清茗不仅让人茶气入脾,一部《茶经》诉说的不仅是茶文化历史,更是人类文明的进程史。

  据悉,今年是世界第一部茶学著作——陆羽《茶经》问世1230周年。陆羽《茶经》在湖州的问世,标志着茶学的创立。《茶经》系统地研究茶的起源和生长环境、茶的采制和煮饮方法,全面地记载了茶史、茶区以及茶事等等。《茶经》的问世和流传,加速了茶知识的传播,促成了世间饮茶之风的盛行。茶宴、茶会、斗茶、茶诗等各种茶文化活动先后在湖州蓬勃兴起,茶叶生产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直至延续至今。

  茶产业创造“长兴速度” 引擎中国县域经济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的一批历史名茶重放异彩,一批新创名茶争奇斗艳。其中安吉白茶曾荣获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长兴顾渚紫笋茶荣获国家级名茶称号,德清莫干黄芽等名茶荣获著名农产品称号。尤其是长兴的紫砂茶独秀一枝,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今天,长兴县被授予“中国茶文之乡”。在深厚的茶文化根基之上,又是一年新茶嫩芽破绿而出,如果你深吸一口气可以呼吸到1200年的古茶韵气息。

  近年来,长兴县致力于重现“大唐茶都”的盛景。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下的长兴激荡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豪情,奏响了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同最快的赛的时代最强音,创造了令国人惊叹的“长兴速度”。

  记者从长兴县政府获悉,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长兴县域经济已经由2002年第97位上升从至2009年第46名,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县之一。长兴经济开发区连续六年名列浙江省“十强开发区”,并连续两届进入“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行列。

  本次茶文化节旨在突出“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这一主题,接轨世博,推进茶文化和茶产业交流与合作,全面展示长兴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邀请国内外600余名茶界专家、经济学者等共商茶产业未来前景,打响“大唐茶都”品牌,提升茶文化“软实力”。

  “‘茶道’这种东方智慧在新的时期逐步与“商道”结合,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兼顾了经济效应,形成了文化和商业共创双赢的局面。”长兴县宣传部长王庆忠告诉记者,此次茶文化节同样也是以文化搭台,经贸和金融唱戏。

  据悉,在此次活动期间共签订投资项目20个,其中外资项目6个,总投资4亿美元,内资项目14个,总投资47.8亿元;银企合作项目6个,其中银行融资10项,融资金额15亿。(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