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阿凡达》纳美人现身张…
80后作家不爱李湘爱“阿…
海峡两岸四地情:沙家浜…
土著人代表将向《阿凡达…
《阿凡达》导演批3D转换…
卡梅隆助手考察仙女山 …
近地小行星“阿波非斯”…
《阿凡达》中的现代悖论
渝80后美女秀彩绘技法 …
海底菌类的《阿凡达》式…
最新热门    
 
“阿凡达原型”原是“中国造” 做了3年不知是啥

时间:2010-6-23 12:04:08  来源:文汇报

  “阿凡达原型”原来是“中国制造”

  这并不值得自夸,反而是一个大大的尴尬:我们有最棒的“电影原型艺术家”,但在电影产业链中,他们只是“照着图纸做模型的国际代工”,一些几乎无人念及的边缘人

  把照片上的自己弄成蓝皮肤、大眼睛、猫鼻子——自制一张“阿凡达头像”,是“潮人”们眼下玩得不亦乐乎的游戏。但你知道吗,将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土著居民纳威人“形象化”的,并非好莱坞造梦工厂,而是中国的电影人。

  昨天,曾5次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视觉特效艺术家理查德·泰勒来到上海,筹备将于8月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原型艺术展。他的参展项目包括《阿凡达》、《指环王》、《金刚》、《蜘蛛侠》等影片中原创角色的设定模型,以及场景设计手稿。出人意料的是,从9年前的《指环王》开始,电影编剧、导演们幻想出来的人物、武器、交通工具等,绝大多数是由中国的电影人将设计蓝图变成1∶1等大或微缩的模型,其中就有《阿凡达》里2.5米高、蓝皮肤的纳威人,和地球雇佣军的武装直升机。不过,中国人尽管参与了“关键角色”的塑造,但这整整9年的工作,对好莱坞来说只是“照着图纸做模型的国际代工”,在电影产业链中的角色被边缘化到几乎无人念及。

  苦做3年,影片上映方知做的模型是什么

  “《阿凡达》的模型做了3年。武装直升机模型这次运来上海展出,需要动用集装箱;2.5米高的纳威人模型,也是庞然大物。”理查德·泰勒说,这些模型3年前在中国做好后,被运到好莱坞参与《阿凡达》拍摄;8月来沪参展,有点“荣归故里”的意思。

  理查德·泰勒说话间常提到的“电影原型”,是指电影中虚构角色和器械的模型,《指环王》中的树人、《阿凡达》中的纳威人、《金刚》中的金刚等角色,《星球大战》中的飞船、《终结者》中的武器等,都是。按照编剧、导演的构思,一批专业人员绘图、建模、涂装……制作成1∶1的模型或者微缩模型。拍摄时,利用数字技术,这些模型与背景、真人演员的表演融合到一起。比如《阿凡达》中的纳威人,摄影师先对着1∶1的模型拍摄,然后把图像输入计算机处理,标注出各个关节和肌肉结点;同时,特技演员的关节和肌肉结点与计算机连接着,按照剧本要求做各种动作。最后,将演员的动作数据在计算机中跟纳威人模型图像上相应的点一一对上,模型就会“复制”这些动作,在银幕上“活”起来。拍摄直升机在潘多拉飞行的画面时,模型被挂在一块蓝色大幕前,演员在其中表演;制作正片,用数字技术把蓝幕“抠掉”,换上潘多拉星球的山山水水做背景——在观众眼里一切都天衣无缝。

  “武装直升机的图纸大大小小摞起来有一尺多高。1∶1的模型做好后,像真的直升机一样大。”当初制作模型的中国“天山制作”巨龙工作室负责人丹下明说,他们和好莱坞视觉特效公司的合作始于《指环王》,9年多里,先后服务了四五部好莱坞大片,因为对方保密,制作人员并不知道做的是什么,“比如武装直升机,送来的图纸上连个名称都没有。直到影片上映,理查德·泰勒才打电话来说,看看《阿凡达》,影片字幕里有你们工作室的名字。”

  能制作“关键角色”,自己却不是关键角色

  虽然纳威人和武装直升机,都是《阿凡达》中的“关键角色”,但制作模型的中国电影人,却不是关键角色;最棒的“电影原型”制作者,距离电影产业的核心,很远。

  据专家介绍,特技效果在科幻和奇幻影片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类影片大约15%的资金被用于模型制作。但真正主导电影走向、改变观众体验的核心,是不断发展的摄影技术和数字技术,以及运用这些技术的创意表现。《阿凡达》拍摄模型时用到的“3D摄影”和“动作捕捉技术”,仅技术开发就长达8年,耗资1200万美元。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此次使用的有台词的角色不过37人,但他们背后,却有一个超过2000人的团队,其中“数字工程师”就有800人,使用的计算机一共有4万个CPU。他们研发出的特殊的面部表情捕捉系统,连瞳孔的收缩都能记录。与之相比,武装直升机和纳威人电影原型的模型制作,近乎“原始”;如果说这也是一门技术,那它在10多年前就已成熟,从此一成不变。

  导演唐季礼指出,现在的电影制作已经全球化,在美国写剧本、在中国造模型、在新西兰录音、在法国配乐……而在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中国电影人远远没有走近“创意和技术为王”的核心。

  “我和中国电影人合作,因为你们是最棒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