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贾樟柯:《海上传奇》要…
《海上传奇》新书上市 …
贾樟柯:工业并非是怪兽…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
杜月笙女儿:贾樟柯能做…
贾樟柯著作海外走红 日…
贾樟柯获颁法国军官级文…
最新热门    
 
贾樟柯开始新的电影表述:让历史变成传奇

时间:2010-7-2 12:4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贾樟柯,让历史变成传奇

  十年后,他以一部与上海电影厂合作的《海上传奇》,开始他的新的电影表述,也让越来越多的主流话语和人群注意到贾樟柯

  本刊记者/万佳欢

  这也许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接近官方的电影”。

  7月2日,贾导新作、借由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由上影厂投资拍摄的影片《海上传奇》正式在全国公映,高调挺进暑期档。

  影片由18位传奇人物的口述组成,画家陈丹青坐在一个改造工地上,讲述已经消失了的弄堂生活;旧上海“味精大王”张逸云的孙子张原孙在咖啡厅里唱着英文爵士歌,回忆自己的“富二代”父亲。影片内容包括对上海80年来城市拆迁、工地带来的消逝感,船和河流带来的漂泊意味,等等。

  与贾樟柯以前的影片相比,《海上传奇》不再“草根”,其重心在于奇人奇事,是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人物,他们或有传奇经历,或是名流及名流之后。影片中一个在世博园中的民工,则以跳迪斯科来表达自己的欲望,游荡在街头的赵涛也始终没有开口。用贾樟柯的话说,“几乎所有人都有机会讲自己的传奇,他们代表着那些不能讲话的人”。

  和以往影片不同,这次贾樟柯似乎更照顾了《海上传奇》的可看性。这大概是由于故事曲折、人物众多而语言量下降的原因。“群像感更加强烈,还可以超越我们固有的立场,更加客观。”贾樟柯如此解释。

  在这些转变之下,贾樟柯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文本阐述,使这样一部具有官方投资背景的纪录片打上贾氏印迹。

  想要表达更多

  用讲述者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经验去呈现出上海80年间的历史,《海上传奇》的叙述方式跟贾樟柯的上一部影片《24城记》有些类似。但他觉得,自己上次只访谈了8个人,“没有做过瘾”。

  在《海上传奇》拍摄之前,贾樟柯拉了一张100多人的采访名单,标准是不找专家学者,只找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一共走访了88人,最后挑出来18人,每个人在片中只出现几分钟。影片里有烈士后代王佩民讲述地下党父亲在解放前8个月被暗杀的悲痛,也有《小城之春》的女主演韦伟大聊40年代自己被男主角李纬追求、只好前往香港的爱情八卦。

  贾樟柯想要在片子里表达的东西太多。他甚至将原定的片名《上海传奇》改成了《海上传奇》,因为后者“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信息量也更大,”表明影片“不是只讲上海”,“而是中国近现代生存经验的一种描述。”

  单是历史讲述还没有满足影片的追求。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上海人的流动和迁移逐渐吸引了贾樟柯。电影导演王童对贾樟柯回忆,自己一家人在解放前夕乘“中兴轮”前往台湾,海港人山人海,家人怕小孩子走丢,只能用绳子把他们一个个捆起来。在王家卫电影里屡屡扮演上海精明女人的潘迪华,父亲本来妻妾成群,解放后却只能留一个妻子,她的母亲被“淘汰”,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她到香港“跑单帮”。

  从抗战到解放,大批上海人迁徙到香港、台湾和海外,尤其是港台两地,小到饮食习惯、大到金融业发展,上海人给这里的城市性格注入了很多上海基因。

  贾樟柯想通过这一点表达更多的东西。他决定把除上海之外的访问范围集中在香港与台北两地(原计划还想延展到巴西、美国、日本,因为预算不足只得作罢),这样可以“展现战争、解放以及曾经的政治变化带来的隔离,拍出一种个人在历史中的被动和无力感”。

  解放后,上海姑娘黄宝妹从一个旧社会的包身工变成全国劳模,可以见主席、去维也纳访问,“翻身做主人”。同时,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李家同全家只能逃向台湾,父亲不知道共产党什么时候打进来,于是每天观察邻居汤恩伯将军家门口值勤的哨兵,把他们的动向作为自己的撤退信号。

  具有意识形态分歧的人们终于可以在同一电影中出现。每人的讲述可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三种不同立场的讲述放在一起。”他对《中国新闻周刊》阐述此片的“不同之处”。

  在贾樟柯的解释下,这一点成为影片的最大意义,也成为电影表现其“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载体。

  凭《小武》《站台》等独立电影成名的他曾说,“我相信和热爱的电影跟整个社会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无意之中成为了一个反叛者。”而时隔十余年, 现在的他越来越觉得,“你再反叛,只要是1949年后出生在大陆的人,其实天生就已经有一个立场了。长期的意识形态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