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扑朔迷离的房地产市场信息

时间:2009-9-8 20:36:05  来源:风水网
 段拥军

  一段时间以来,各方面传来的多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首先是贷款增速猛升,随之是股市反转上行,其后是房地产市场小阳春的到来,众多迹象显示,我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方案初见成效。

  但是最近,从人们最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情况看,许多消息似乎还不相匹配,或者说还相互矛盾。3月以来,央视的各挡节目明显活跃,关于房地产市场的不同观点和不同角度的新闻信息开始多起来。经济半小时先后报道了北京、上海、重庆的楼市现状,从记者得到的情况看,这几个城市都出现了商品房销售大幅萎缩,房地产商资金吃紧,一些楼盘不知什么原因,房子快盖好了,工程却停了下来,等等现象。这些表现似乎显示:房地产商还处在寒冷的冬季。

  也许因为这组节目属于近年来少有的直视房地产市场真相的节目,涉及敏感,恐对房地产市场信心不利,在播了三期之后,嘎然而。不久,地方统计部门的数字更有了振奋人心的东西,先是西安房价连续两个月上涨,结果又是宁夏银川房价走势坚挺,再后来就是广州、北京等众多个城市房地产销量大增,据说价格也随之上行。从近两天央视报道的北京房产展销会的情况看房市好像真热啦:购房者人头攒动,售楼人员纷纷宣传楼市见底了,我们手中的房子很快卖完了,只有十几套了。

  而在此之前不久,还曾传出房地产有可能跻身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但是不仅马上被有关方面否定,而且也遭到社会公众的强烈批评和质疑。既然那是房地产还很冷,还想被政府振兴拯救,不几天的功夫就翻转拉?这好像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著名经济评论家叶檀写道:“今年一季度,土地市场流标高达40%,房地产商继续减少新屋开工数量,说明开发商自己也不看好房地产后市。新开楼盘虚假的排队购房是一种噱头,据《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6日报道,北京开发商雇‘房托’抢购,一人一天发50元。房地产抄底团大多为炒作,如山西富豪购房团、温州购房团等皆为某房地产网站受命于开发商而组织”[1]。房地产商人的感觉应该比普通人的感觉深刻,比如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潘石屹博客)就表示,现在判断房地产市场回暖为时尚早。他还指出,资金将成为房地产企业在本轮调整中生存下来的最关键因素,并预言会有大开发商在这轮洗牌中倒下[2]。

  与小阳春火爆销售场面和销售量飞速增长同时存在的,是近日报纸披露的北京大量退房的现象[3],不少地方二手房销量同比大增,而价格在下降;北京出现了雇人排队,每人每天发50元当房托的现象;出现房展会上虚假宣传,大放虚假信息的情况,明明房子没有卖出去几套,却说剩得不多了;还出了北京4.6亿元开发商假按揭骗贷案[4],出现了房地产商零首付和用假名字套取银行房贷资金的传闻。还有那些一直不变的高空置率的问题,据专家说,消化这些房子估计得两年时间。

如果这些情况都是属实的,潘石屹这一位身处第一线的有代表性的房地产商,一度以涨价应对房地产销售危机,且现金很充足的人,不会得出那样的认识。既然西安市房地产市场没有下跌就这么快开始上涨,说明西安市政府原先对房地产市场危机的反应太过敏了,一个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拿公共财政资金补贴购房,以维系高房价的城市,这么快就使其房价掉头上行了!如果西安的统计数字是真实的,反映了西安房地产市场的本质,那么前次西安市政府对房市危机的看法就是错误的,而用纳税人的钱维持西安高房价就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

  笔者还向进一步究问,如果小阳春的市场反映是真实的,反映了未来的市场走向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那么与此同时雇房托,制造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的事,就没有理由出现,而冒巨大风险骗货,将房子卖给银行更是没有必要的。

  看来,来自房地产市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既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同时还要仔细观察,仔细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然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这些房地产涨升的龙头,都出现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房地产调整,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下降30%-40%,没有见到因此增加了多么大的成交量。而那些没有经过房地产调整的城市,房价扛着不动,就是没有理由的。有经验的城市及其地产商顺势而为,取得了令人羡慕销售佳绩,如广州,如房地产大佬王石。而没有经验的管理者和房地产商却拿什么“我们房价不高,与沿海城市不同”,我们要用财政资金补贴购房者,我们采取让地产商缓交一年地价款的方式,再扛一扛。人们买涨不买落,我不跌价看你买不买。其实,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

  不能因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