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清雍正《陕西通志·经籍》著录文集订误

时间:2009-8-8 16:53:54  来源:不详
名宦》:“支渭兴,字文举,合阳人。文宗至顺庚午进士,为云南行省考试官,道便留云南。屡进宣慰副都元帅。有惠政,能文章,所著诗集行于世。”清《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元诗·姓名爵里》二《诸家姓名爵里》:“支渭兴,字文举,合阳人,一云长宁人。至顺中进士,至正中累官云南廉访迁副使,以四川行省参政致仕。有《龙溪诗集》。”
  或曰长宁人,或曰合阳人。长宁,北宋政和四年(1114)置长宁军,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南双河镇,元泰定二年(1325)改为长宁州,明洪武五年(1372)降为县。合阳,县名,即今陕西合阳。
  谓支氏为“合阳”人,当因支姓郡望属之。宋代李石《方舟集》卷15《支兴道墓志铭》:“《日中状》云:‘其先出合阳。’”宋代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20《类姓门》:“支,合阳,徵音。”明代王世贞《州四部稿·续稿》卷119《文部·累封奉直大夫、礼部精膳员外郎思吾支公暨配李宜人合葬志铭》:“按《状》:支之先自后稷。汉有邰阳侯者,以战功显,始有支姓。”邰,系“合”之误书。《史记》卷160《吴王濞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弃国亡间,行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合阳侯。司马贞索隐:‘《地理志》:冯翊县名,在合水之阳,音合。’张守节正义:‘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十里。’”
  故应为长宁人。
  3. 《谷口山房诗集》。朝邑李念慈撰。
  序曰:“屺瞻,秦人也。自秦之晋,南游江淮,所遇山川景物,寄兴属怀,情随景移。观其羁旅无聊不平之作,盖秦风而兼乎吴楚者耶。”(本书《施闰章序》)
  按:言其乡籍有误。李念慈为泾阳人,见下引《陕西通志·人物》、《泾阳县志·列传》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谷口山房诗集》。且康熙《朝邑县后志·选举·科贡表》及《人物·乡献》均未收有李念慈者。
  《陕西通志》卷63《人物·儒林·本朝》:“李念慈,字劬庵,泾阳人。顺治戊戌进士,初授推官,改知县。缘逋赋事罢归。康熙十三年滇逆作乱,大兵驻荆襄。念慈捧檄入楚,以攒运有劳,再补天门知县。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复报罢,遂绝意仕进。念慈好吟咏,诗酒唱酬。一时诸名士皆倾倒。所历幕府,争延礼为上客。挥毫泼墨洒如也。少拂意,立去之。著有《谷口集》。”宣统《泾阳县志》卷12《列传·仕宦·国朝》:“李念慈,字屺瞻,顺治戊戌进士。初任河间司理,改授新城知县。值河水决后,田多被湮,民苦赋。念慈不事征比,甘以催科无术报罢,民藉以少安。丁艰。后补景陵,应博学宏词科,不与选,即高尚不任。性嗜游览,足迹遍天下。所交皆海内知名士。善写山水,诗文入古。所著《谷口山房集》行世。”
  故其为泾阳人。
  
  三、 时代误
  
  《杜寿域词》1卷。京兆杜安世撰。
  陈氏曰:“京兆杜安世寿域撰。未详其人。”(《文献通考》)
  按:杜安世为宋人,《通志》阑入唐集,失当。辑本《直斋书录解题》卷21《歌词类》:“《杜寿域词》1卷。京兆杜安世寿域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
  《四库全书总目》卷200《集部·词曲类·存目》:“《寿域词》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杜安世撰。安世字寿域,京兆人。黄升《花庵词选》又谓名寿域,字安世。未知孰是。《书录解题》载《寿域词》一卷。其事迹本末陈振孙已谓未详。《集》内各调皆不载原题,无可参考。观振孙列之张先词后,欧阳修词前,则北宋人也。振孙称其‘词不甚工’,今核《集》中所载八十六阕,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即所载《折红梅》一词,毛晋《跋》指为吴感作者,通体皆剽窃柳永《望梅词》,未可谓之佳制。振孙之言非过。至《菩萨蛮》第二首,乃南唐李后主词。《凤衔杯》第二首,乃晏殊词,惟结句增一‘空’字为小异。晋皆未注。晋所称《诉衷情》一首见于《花庵词选》者,仅附载《跋》中,亦未补入《集》内。字句讹脱,尤不一而足。首尾仅二十余纸,舛谬不可胜乙。晋殆亦忽视其词,漫不一校耶?”
  其词袭用李后主、柳永、晏殊之作,故为北宋人无疑。
  
  四、 书名误
  
  《行义集》10卷。武功苏鹗撰。
  按:此条有误。考苏氏并无《行义集》见诸史乘,当为《演义》之误书。其致误之因,盖为袭用明康海撰《武功县志》卷3《人物志》第六:“苏鹗,未详其行事。崔豹《古今注》云‘有《行义集》十卷。’”今本《古今注》无此语。五代马缟撰《中华古今注》,多引豹文,然亦未见《行义集》之说。“行义”当为“衍义”之误,“衍”通“演”。
  又此书不应入“集类”,因其非诗文集。《新唐书》卷59《艺文志·子录·小说家类》:“苏鹗《演义》十卷,又《杜阳杂编》三卷。字德祥,光启中进士第。” 辑本《直斋书录解题》卷10《杂家类》:“《苏氏演义》十卷。唐光启进士、武功苏鹗德祥撰。此数书者,皆考究书传,订正名物,辨证讹谬,有益见闻。尤梁溪以家藏本刻之当涂。”《宋史》卷220《艺文志·经类·经解类》:“苏鹗《演义》十卷。”又卷250《艺文志·子类·杂家类》:“苏鹗《演义》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卷118《子部·杂家类》:
  《苏氏演义》二卷,永乐大典本,唐苏鹗撰。鹗字德祥,武功人,宰相廷页之族也。光启中登进士第,仕履无考。尝撰《杜阳杂编》,世有传本。此书久佚,今始据《永乐大典》所引,衰辑成编。《杂编》特小说家言,此书则于典制、名物,具有考证。书中所言与世传魏崔豹《古今注》、马缟《中华古今注》多相出入,已考正于《古今注》条下。然非《永乐大典》幸而仅存,则豹书之伪,犹可考见;缟书之剿袭,竟无由证明。此固宜亟为表章以明真赝。况今所存诸条为二书所未刺取者,尚居强半,训诂典核,皆资博识。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考究书传,订正名物,辨证讹谬,可与李涪《刊误》、李济翁《资暇集》、邱光庭《兼明书》并驱,良非溢美,尤不可不特录存之,以备参稽也。原书十卷,今掇拾放佚所得仅此。古书亡失,愈远愈稀,片羽吉光,弥足珍贵,是固不以多寡论矣。
  同卷:“《古今注》三卷,附《中华古今注》三卷……考《太平御览》所引书名,有豹书而无缟书,《文献通考·杂家类》又只有缟书而无豹书,知豹书久亡,缟书晚出,后人摭其中魏以前事,赝为豹作。又检校《永乐大典》所载苏鹗《演义》,与二书相同者十之五六,则不特豹书出于依托,即缟书亦不免于剿袭。特以相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耳。”若康海所见《古今注》内言及《行(衍)义集》,或为崔著袭用苏作之证。历来目录之作,皆入此书杂家或小说家,其不为别集甚明。
  
  五、 义例误
  
  《赵壹集》2卷。汉阳西县人。赵壹,字符叔。著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16篇。(《后汉书》本传)
  按:《后(续)汉书》卷33《郡国志》:“鄣河关,故属金城。积石山在西南,河水出汉阳郡。”刘昭注:“武帝置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在雒阳西二千里。《秦州记》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献帝起居注》曰:‘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分汉阳上郡为永阳,以乡亭为属县。”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汉阳西县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3],其在《陕西通志》成书之清雍正时不属陕西,依本书义例如(明)李梦阳之《崆峒集》皆摈弃不录,故此亦不当阑入。
  明清时方志的纂修,成为地方官的一般政事,据上引《四库提要》,雍正《陕西通志》即为奉敕而作之所谓官修书。此类志既奉敕而纂,往往能调动地方大量文化资源,且保证财务物力供给,特别是可以集中当地群彦集群完成,故在保留地方文献方面,功莫大焉,其存留的文化信息,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因之成为今日学者研究相关问题时不可或缺的取材来源。然修书因奉命而作,常敷衍塞责,加之成于众手,与其事者水平参差,往往存在失于照应、考订粗疏等多种弊端。此《志》既为官修,不可避免犯有此类书的通病,上文所举错讹类例其实常见于历代官修书目。隋唐以降传统的文官选拔制度、明清时科举制的高度成熟及其强大影响,造成士人读书科举几成惟一出路,而大量士人并不能如愿步入仕途,落第者往往居留乡里,从事书院教习、课馆等地方的文化教育之类事宜。此外一些中第者由于官场的失意或个人的价值取向,也会采取回归家乡或隐居不出的方式,成为地方上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当时方志修纂的经常化,地方官常常征召当地的在籍士人,他们因此成为修志的一支主要力量。然而这些人士,除少数人外,大多文化学术修养有所不足,尤其是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因此一般方志的修纂水平很难保证,比之御制、御撰之类的官修书,更有明显的差距,故其中舛讹更加普遍,也有更多未加详加辨析,甚至口耳相传,无可取证的记载。故方志材料的引据,更须慎而又慎。
  方志言地方史事既往往详于他书,其史料价值又较高,一些地区为推动当地旅游文化发展,大打古迹牌名人牌,大挖当地的所谓文化资源,方志往往成为直接的依据,如今历史名人有多处出生地、活动地和墓葬,往往与此有关。出身西域粟特的何细脚胡、何妥父子,虽然了不相干,安康市却作为当地名人而事宣传,这类现象不能不引起注意。
  
  [ 参 考 文 献 ]
  [1]永,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班固.前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3]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279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