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扬雄《逐贫赋》与汉代民…
古老象雄文明
扬雄的政治倾向与经学师…
最新热门    
 
论扬雄文学思想之“文质相副”说

时间:2009-8-8 16:54:18  来源:不详
根。”玄牝即道。道包容万物,万物复归于道,故又将道及有道之人比之为谷:“旷若谷”,“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谷居下而能汇百川之水,故说“下言如水,实以天牝”。扬雄的文质说,特别强调“质”、“朴”的一面,这固然有以孔子的思想以纠汉代经学化的儒学之偏的方面,但更有以老庄道家以济汉儒之敝的方面,所以他的用语也带着鲜明的道家色彩。孔子也强调质朴、简约,但汉代的儒学已趋烦琐,与孔子的这一思想相乖违。一般说,儒家繁缛,道家简约。司马炎在《论六家要旨》中比较儒道两家,说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而儒家“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到西汉后期,经学化的儒学更显繁碎,班固在《艺文志》中说:“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扬雄的文质说,除强调要明孔子的简易之道外,又汲取道家道法自然的说法以救汉儒之敝,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四、扬雄对其“文质”说之“质”的详术
  因为要救汉儒以文害质之敝,也因为要救汉赋家文丽用寡之病,故扬雄的文质说在“文”的方面没有多少详论,而在“质”方面却充分展开了论说。他说的文章著作之“质”,包含三个方面:
  1.“质”是“情”。孔子对文学的基本要求是“情信”与“辞巧”的统一。扬雄进一步把“情”规定为文章之“质”。他说的“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就可清楚看出“情”即“质”。“文”在于现“质”,“辞”在于睹“情”,文质相副也就是辞情相副。这个思想正源于孔子。由于古代诗歌合乐,他又从音乐上来阐述这种文质相副,如《玄数》:“声生于日,律生于辰。声以情质,律以和声,声音和协,而八音生。”许翰注云:“甲乙为角,丙丁为徵,庚辛为商,壬癸为羽,戊己为宫。故声生于日,天之气也;律生于辰,地之德也。声直之情质,律述之之以和声,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音生,声可和而成文如此。”扬雄认为乐以声表情,声与情的关系即文与质的关系。但“情”不过就是人内心的欲望,故文以表情也就是表达中心之所欲,《法言·问神》云:“面相之,辞相适,抒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嗑嗑者,莫如言。”《玄莹》云:“辞以睹乎情,观其施辞,则其心之所欲者见矣。”文章首先在于表情达心,由此扬雄在《问神》中提出了“书为心画”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从文学上看,以“情”(人之所欲)为文之“质”,就是强调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特点,要示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这个思想使他后来对丽以淫的辞赋采取了批判态度。
  2.“质”是“道”。扬雄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自然之道主宰天地人事,人必须循自然之道而行。因此他把人事与自然之道的关系也称为文与质的关系,《玄莹》道:“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其所循也大,则其体也壮。其所循也小,则其体也瘠。其所循也直,则其体也浑。其所循也曲,则其体也散。故不攫所有,不强所无。譬诸身,增则赘,而割则亏。故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也……”“作”,自然包括学术和著作之作,如《问神》说:“或曰: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则述,其书则作。”作文之事就在体循自然之道,这与他的表现中道的“黄聿”之说正一致。扬雄认为,儒家圣人的经典就体现了“道”,《吾子》道:“舍舟航而济乎读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道”必待“文”而后成,五经均以道为“质”,而又加以藻饰,故为一切文章著作的典范,《寡见》以玉为喻说:“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谓也?曰:玉不雕,王与瑶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文与道的关系,他又比之为华与实的关系,《问明》道:“孟子疾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或日:亦有疾乎?曰:摭我华而不食我实。”在扬雄之前,荀子讲文以明道,《诗大序》讲文以表情,扬雄的文质说把两者统一起来。
  3.“质”是“事”。“情”和“道”都无形不可见,必须表现和反映在具体的“事”中。故扬雄又从尚用出发,把“事”也规定为文章之“质”。《吾子》云:“或问:君子尚辞乎!曰:君子事之为尚。事胜辞则伉,辞胜事则赋;事辞称则经。足言足用,德之藻也。”文与质的相副又具体表现为辞与事的相副。他的文质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本来就是“务其事而不务其辞”。儒家经典是辞与事的完美统一,故《问神》又说“事辞称则经”,事辞不称,文质不副,则“不经”:“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文章之用就是载事、传事:“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他自称《太玄》是“其事则述,其书则作”,正是据“事辞称则经”的标准著书立说的。他也用这条标准来评价作品,如《重黎》说:“或问《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迁,曰:实录。”“立事”、“品藻”、“实录”都就文章如何以“辞”载“事”而言。《汉书·司马迁传赞》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实,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这是对扬雄以“事”为“质”、主张辞事相称的很好说明。
  总之,扬雄在前人思想成果和当时文学发展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系统的“文质相副”说。他的“文质”说受到道家的影响,其基本看法是质决定文,文表现质,质待文而成,文附质而行,要求文质相副。他说的“质”包含了“情”、“道”、“事”三个方面。扬雄之时虽然辞赋已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但文学思想尚未能从整个学术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理论。扬雄的文质说,往往将学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不分,而忽视了对文学本身特点的分析,这是它的时代造成的一个缺陷;但学术和文学上的文质之说由扬雄首先提出,却不容抹煞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