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古老历法的活化石
巴林蒙古族的古老占卜法
古老的龟甲占卜
《尚书·尧典》:一篇古…
最新热门    
 
古老象雄文明

时间:2009-8-8 16:45:57  来源:不详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史。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到迄今地球某些角落尚有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的民族部落,都有着各自程度不同的文明。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据大量文献和出土文物考证,藏族的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到一万年以前的新旧石器时代。1在漫长的历史中,她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以传播本教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象雄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史料说明,象雄不仅先于雅垅部落的兴起,而且与雅垅部落一起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民族交往,象雄民族与藏族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而象雄本身也随着吐蕃王朝从元代起归入祖国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对象雄文明作一简要的探索,以供有志于这一方面研究的同志参考。 

一、象雄的地理位置

  关于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域,只能确定大致的方位。据本教文献的传统说法,象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里象雄(zhaNg zhuNg phug pa),中象雄(zhang zhung bar ba)和外象雄(zhang zhung sgo ba)。据著名本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skal bzang bstan pvirgyal mtshan)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说》(vdzam gling yul bsbad)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Par zig)、巴达先(bha das shan)和巴拉(bha la)一带。在这儿的甲巴聂查城(rgyal ba mnyes tshal)的遗墟中有座山,山上密尊(gsang mcbog)的形象自然形成。木里山拉(mi lus bsam legs)在此建巴却城(rgyal mkhar ba cdod),并在该城修法灵验,将一块仿佛人体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不让它落地。后来人们用土石方垒了个基座,把这块巨石托在半空中。在这块土地上有大小三十二个部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领(似指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争议的领土克什米尔)。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詹巴南夸(dran panam mlchav)的修炼地隆银城(khnyung lnny ugul dmkhav),这还是象雄王国的都城。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国王统治。本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贤炽栖巴梅(bru zhu spa rmevu)就诞生在这里。这里还有本教后宏期的著名大师西饶坚参(shes rab rgyal mtshan)和其它贤哲们修炼的岩洞。因为这块土地东面和蕃(bod)接壤,有时也受蕃的管辖。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khyung po ri stse drng)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叫孙巴精雪(sum pa gyim shod)。包括三十九个部族,北嘉二十五族(rgya sde nyer lnga),这是现在的安多上部(mdo stod)地区,绝大部分信仰本教。有穹保桑钦(khyung po seng chen)、巴尔仓寺(spar tshang dgon)等寺宇和修炼的岩洞”。2若从以上的记载来看,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bar zig,似应是波斯的音译。虽然巴达先和巴拉的现代地名还不清楚,但这三个地方是相邻的,并且都曾在象雄的范围之内。而且,其中的甲巴聂查城在本教文献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果bar zig就是波斯的音译,那么巴达先和巴拉就可能在冈底斯山和波斯之间的某个地区,因为目前还没有从史籍中看到象雄的势力发展到波斯以西的记载。我估计巴达先和巴拉可能就是今天西藏最西端、印度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一带。这与《世界地理概说》中“如今已被外族占领”的记载也相吻合。此外,卡尔梅说:“大量的象雄语存在于现在的拉达克、库纳瓦里以及旧时的西藏西部地区。”3而拉达克就是如今的克什米尔一带。以穹隆银城为中心的中象雄,就是今天的冈底斯山一带,那里今天还有不少本教徒,据说一些岩洞和遗址至今犹存。《世界地理概说》论述“这块土地和东边的蕃接壤,有时也受蕃的管辖,”所提到的“蕃”应该是从聂赤赞普到松赞法干布这段时期的雅垅部落。外象雄的三十九族即今西藏了青一带。嘉二十五族即今青海玉树一带,曾经属于襄钦千户的管辖。关于象雄里、中、外的具体疆域及起止线各种说不一,有些还大相径庭。朵桑旦贝见参是位学识渊博、建树颇多的学者,他的《世界地理概说》并非因袭前人之作,而是有分析,有研究,集各家之大成。我们不妨以他的地理概念为基础,给象雄画一个大致的轮廓:象雄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尔吉特),即今克什米尔。从勃律向东南方向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尔的一少部分领土。北邻葱林、和田,包括羌塘。但东面的边界就不太清楚。如果按照佛教文献记载,东面只限于与吐蕃和苏毗接壤,则象雄的疆域就不包括多康地区,但文献记载如此的矛盾,我们将在下一节中再作探讨。 

二、象雄和吐蕃

  从大量的藏文文献中我们知道,最初的“蕃”,只限于雅垅部落,而“象雄”却远非只限于今天的阿里;雅垅部落的兴起最早只能从聂赤赞普算起,而象雄王室的承袭早在聂赤赞普以前就存在了。如果外象雄东达多康的说法可以成立,那么古时候象雄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大部分藏区。本教起源于象雄中部,即以冈底斯山为中心的那块土地,然后向其它地方发展。至今多康地区还有很多本教寺庙,拥有众多的信徒,并还渗透到其它民族,如纳西族的东巴教就曾受本教的影响。虽然象雄王室的势力是否曾扩展到这些地方目前还缺乏依据,但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区,则是可信的。也就是说最初的象雄包括象雄和蕃两个民族。只是到了聂赤赞普时代,雅垅部落兴起,逐渐脱离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统治,加之苏毗的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以后的象雄就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 

  关于象雄王室的承袭,据南夸诺布引用《玛滂湖的历久》(mtsho ma pham gyi lo rgyus)的记载,与传统的说法一致。辛绕是象雄王室的王子,他有八个儿子,其中贡氏妃子赤杰木(kong bzav khri lcam)的儿子雍仲旺旦(gyung drung dbng ldan)继承了他的王位。其子周格加布(vbrug girgyal bo)、其子木本玉旦(dmu bon yovu brlan)、其子木本唐多(dmu bon thang rdo)其子杰洛查(skye lo tshal)、其子辛卓巴(gshen grol ba)、其子木卡布木布(dmu kha spo mi spo)据史书记载聂赤赞普之子木赤赞普曾邀请象雄王木卡布木布到雅垅传教。这就说明木赤赞普和木卡布木布是同时代人。

  往上推算,辛绕则比聂赤赞普高五代,约早二百年左右。此外,与象雄王室同时,在象雄众多门部落中还出现过十八个有名的国王,并且每个国王及其部落首府都有详细的记载,如象雄王辛绕的弟子辛唐玛俄杰(gshen thang ma vod rgyal)曾做过十八国王之一赤怀拉杰(khri wer la rje)的古辛(sku gshen相当于护身医)。从而看出,当时这十八个国王既与象雄王室同时存在,但又是不相统属的地方割据或仅臣服于象雄王室的部落联盟的酋长。十八国王之后可能陆续被象雄王室统一,故再没有这些国王王位承袭的记载。在最后一个象雄王李米加(lig mi rkya)被松赞干布消灭以前,5象雄一直是个独立的王国,它的都城是穹隆银城。汉文史书中称象雄为羊同,《帅府元龟》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6这里仅仅提到大羊同,而西面的小羊同,大小勃律,以及广大的多康地区都曾经纳入象雄的版图。

  雅垅王室和象雄王室的关系据有的文献记载,象雄的本教早在聂赤赞普之前就已传到吐蕃,用轿子抬着聂赤赞普登上王位的十二贤人就是本教徒。后来本教在吐蕃日愈发展,国王身边的本教徒拉本(bla bon相当于经师)、吉辛等人逐渐控制着相当大的权利引起止贡赞普的恐惧,决心灭本。他下令说:“在这块土地上,容不下我的王权和你的本权,把本教徒全部驱逐出去。”7且可见当时本教徒对王室造成的威胁。南夸诺布还认为,止贡赞布灭本主要是慑于吐蕃的本教徒及其后台的象雄王室的威胁才下这个决心的。8

三、象雄的宗教

  一般认为,辛绕创立的宗教就是本教。但在本教文献中把辛绕创立的并被认为是正统的本教叫作雍仲本教,也就是说“本”并不等于雍仲本教。因为,“本”这个字并非和辛绕的理论同时产生,而且与辛绕的理论是无关系。在辛绕之前,很早就有“魔本”(bdud bon)和“赞本”(bstan bon)等原始的“本”在象雄活动。他们为民众禳解灾祸,祛除病邪,拥有众多的信徒。再者辛统的宗教最初并不叫“本”,而叫“杰尔”(gyer),这是个古老的象雄文字,后多译成了藏文的“本”。为了有别于原始的本,就把辛绕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雍仲”,起初只是“(卍)”形符号的名称,后来才有了不变、永恒之意。雍仲本教这个词也就寄托了教徒们永恒的信念。辛绕的宗教与原始的本教的区别还在于:当辛绕从象雄来蕃地传教时,他已经有一整套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这时原始的本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它的杀生祭祀仪式首先遭到辛绕的反对,并改用人工做的动物模型来代替,叫个“堆”(mdos)或“耶”(yas),一直流传到现在,如今“多尔玛”(gtor ma)的制作就是从“堆”沿袭而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